從生命的本質去解開抑鬱的心結

前文提到,全球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不斷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憂鬱症已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心理疾患,並已一躍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頭號殺手之一,與癌症不相伯仲。目前雖然有藥物可以控制患者情緒,使其穩定下来,但病人復發機會很高,也難以徹底根治。這是因為治療憂鬱症的藥物,只是把病者的感受鈍化,淡化了病者對憂愁與傷感等的感受,但同時也淡化了病者對快樂與歡喜的感受,不論悲喜愁歡,所有的感受都一起被鈍化了。這樣做只能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去解決問題,但以目前的醫療技術而言,僅可如此。

憂鬱症的人就像困在蜘蛛網中的昆蟲,如何掙扎也是徒然。特別是病情拖了很久的重症患者,因為持續深陷於憂鬱的情緒中,對自身的傷害已經很大,所以難以靠自己的力量從愁困中解脫出來。但是透過佛力的加持,善知識的誘導,以般若智慧去觀空,徹底認識自己的身心,察覺自己的情緒生滅,然後學會如何處理,才能從情緒的牢獄中釋放自己,才能從根本去解決問題。

患上憂鬱症的人都容易胡思亂想,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念頭,思維一直處於動亂的狀態。心動了,心亂了,人就不安定,也不自在,滿腦子胡思亂想,無明生起,智慧頓失,抑鬱成疾,與其他精神病患者一樣,沉溺於幻覺與痛楚而不能自控,承受著難以言喻的內心痛苦。

因此,學會情緒管理,是走出憂鬱症陰霾的第一步。

佛教強調禪修,強調靜謐,就是為了明了知性。心靜了,心定了,人就能安定了,也能自在,腦子裏沒有了妄想,無明破了,智慧便生起。只有智慧才能解決煩惱,才能讓人明瞭一切,明瞭人生的實相,把生命的大問題看得通透。佛教中的智慧叫「般若」,般若如燈,能照亮一切,能止息煩惱。

從某個角度來看,佛法乃心性之學。它和心理學一樣,都是在關注「心」,都是以解決心理問題為目標。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從本質上是在探索人們的內心世界,最終目標也是讓我們多認識自己。憂鬱症患者往往由於自己陷入了思維困境而不能自拔,自己看不清自己,走進負面情緒的死胡同,煩惱因此而生。同樣地,學佛的過程也是讓自己逐漸明白生命的本質,繼而明白自己的問題,從而從自身出發来產生力量。這才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

那麼,甚麼是生命的本質呢?

一般人把自己看成「我」。「我」很高興,「我」很傷心,「我」要追求名利追求快樂,「我」要好吃好住升官發財。有時候,「我」又遇上逆境與危難,「我」被愛人拋棄、「我」被奸人陷害、「我」的至親離世、「我」患上不治之症等,因而帶來莫大的痛苦,如這種痛苦沒有得到適當的對治而持續下去,便會容易熬出情緒病來。凡夫有「我執」存在,甚麼都是從自我中心出發去感受一切,所以有「身、口、意」三業,這是不完滿的;因為有「我執」,所以痛苦,當「我」執著不變,煩惱便不斷生起。

佛教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質呢?佛陀為了向世人解說緣起無我的生命,把「我」分析成「五蘊」,讓世人瞭解「五蘊無我」的人生實相,從而止息煩惱,解除痛苦。眾生中每一個「我」,乃憑藉業力的牽引,精神與肉體(五蘊)的和合,成為一個活躍地成長、不停地變化的生命體,乃至最終因緣散而老死。正如衍空法師在《正覺的道路》中所說:「既是因緣而生,所以雖然在感情上,我們覺得有屬於『我』的精神活動和物質身體,但仔細探討,便發覺『我』本身是不存在的,而只有屬於『我』的東西或促成『我』這個概念的種種因緣條件的存在。根本而言,就沒有一個獨立自存、不變和能夠作主的『我』。既然『我』本身都不存在,那又怎樣能說某些東西是『我所』有的?」[1]

一般人沒有認識到這個人生實相,在無常變遷的事物上生起了邪見與執著,執假為真,把虛妄的東西看得太真實。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種有「我」的偏執就是愚癡。憂鬱症患者,往往不自覺地活在回憶和妄想中,祈望恆常不變地活於其心所欲的場景,如此堅執不捨,拒絕接受無常,不斷追逐念頭,沉溺於情緒與幻覺,最後被情緒與幻覺牽扯得越來越遠,煩惱和痛苦便隨之而來,如影隨形。

如能覺察「無我」的人生實相,了知世間一切事物,包括「我」自己和「我」的所有情緒與念頭,都不過是緣生緣滅,變化無常,遷流不斷,虛幻不實的東西,那就不會生起依戀、愛染,執著地認為是「我」自己或「我」的所有。只有认识这个生命的本質,看破這個人生實相,我們才能把自己從情緒的困境中釋放出來。學佛,對生命絕對具有正面的提升作用,只要相信自己,堅定地修行,用正念的陽光驅散內心的陰霾,便能踏上康復之途,重見光明。

延伸閱讀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跟治病有何關係呢?談各種痛症及娑婆世界之苦


[1] 衍空法師:《正覺的道路》第十三課〈五蘊無我 – 生命的本質〉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