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1) 因為有一次在網上電台講過「世界末日系列」的話題;2) 又因為最近我們的研究計劃的關係;3) 又因為有個信徒問了一個有關死後的問題;4) 更因上星期應一個中文大學文化宗教研究系的老師的邀請,當了一個關於「生與死」的課堂的嘉賓。所以,很希望寫一些文章,好好介紹一些與死亡或死後世界有關的疑問及正確的知見。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但人生的美好使世間芸芸眾生無不眷戀,「貪生怕死」者眾。由於對死的懼怕,對「死」這個字眼也產生了很多的忌諱。甚至在古書中有關「死」的諱稱超過一百種,如:「辭世」、「沒世」、「過世」、「棄世」都是離開人世的意思。廣東人在這方面的忌諱更多,如:家人外出,不在家時,不可說「他不在」、「唔喺度」,因為兩者都有已經死亡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我要說的只有廣東人對於死亡的迷思,而不是其他省份的人士?不如在先提一個例子來說明好了:據說,在上海時,先X百貨公司的生意一直不如永X百貨公司好。廣東人認為就是因為取了一個不好的名字,先X的諧音是「先死」,多不吉利,哪有永X的好意頭。我們活在香港,一直受著廣東文化的影響,而「廣東人對死亡的禁忌」更可說是洋洋大觀!
首先,是要從廣東人在餐桌上的講究,看他們對死亡的禁忌。聽過有人因為一句「食完」而激怒了老闆。故事是這樣的:X先生的老闆是廣東人, 一直頗器重X先生,在一次公司的聯歡晚宴上,X先生獲安排與老闆同席,相談甚歡;晚宴尾聲,X先生見老闆不再舉箸,關心地問道:「您吃完了?」豈料老闆立即板起臉孔,斥責他說:「你才是『吃完』,我福星高照,壽比南山!」X先生尷尬得無地自容,老闆從此好長一段時間還在生他的氣。無獨有偶,在我小時候的一次晚飯後,我問我的外婆:「婆婆,您吃完了啊?」結果婆婆很生氣地說:「我吃飽了,沒吃完,我還有一輩子的飯要吃呢!」從那一刻我就知道,原來廣東人忌諱別人說他「吃完了」,因為這意味著這是最後一餐!
再者,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請客吃飯時千萬別上七道菜。一般人都以後這只是因為與廣東人做完白事後,去食解穢酒有關的,因為解穢酒一定要叫七道菜。但是,在佛教的觀念之中,「七」代表圓滿,是圓滿的數字。其實在佛教,甚至基督宗教之中,七日是一個週期,亦是一個循環。[1]
上面提到解穢酒,有很多人都將解穢酒與纓紅宴(飯)混為一談。其實有沒有分別?在這裡先講一講,再提一些佛教的正知見吧!
按照廣東省大部份縣市的習俗,先人被送上山土葬或安排火葬之後,家屬都會安排宴席招待親朋。如果殮葬之後,親人仍會為亡者做超薦佛事,所設之宴席通常叫做「解穢酒」。因為「解穢酒」指散席後仍帶孝在身,直至守孝完畢才再設「纓紅宴」。[2]
古時中國人會守孝三年,到了近代一般都會為亡者戴七七四十九天的孝(我讀小學的時候,也曾見過同學因為親人過身而戴頭花或黑紗)。就是在所有「做七」佛事圓滿、孝子賢孫脱孝之後,再請親友食飯才稱作「纓紅宴」。如果好像現代的家屬,在先人下葬或火化後不做佛事,亦隨即在山上脫孝,其後家屬所設的宴席就是「纓紅宴」。現今社會大部份人都生活繁忙,通常選擇設「纓紅宴」,表示除即脱孝。
由於象徵白事完結,通常「纓紅宴」都有八道菜,象徵「好事成雙」。一般人將「纓紅宴」寫成「英雄宴」,應該是一場誤會。其實,「纓」是動詞,表示往生的亡者過去七七四十九日之後,將會成為該家族的祖先,其已「掛紅」(簪上金花及繫上紅帶)的神位會被供到祠堂之內,故謂之「纓紅」。
喪事完畢,喪家會設宴席招待來參加喪禮之親友,這就是「解慰酒」。而民間一般會稱之為「解穢酒」。當中的菜式數目與「纓紅宴」是剛剛相反,即不能是雙數,忌諱「白事成雙」。而且,席間更有不可以食「帶子」、「蓮子」(不希望帶/連兒子一起死去),也不吃「牛肉」、「馬肉」(這與民間對鬼差「牛頭」、「馬面」的信仰有關),視為禁忌。但其實以前的解穢酒是素食,有七道齋菜和一道糖水。
其實,在佛教的信仰之中,在先人往生之後,家屬是絕對不應造殺業,包括吃活宰的家禽或海鮮。正如《地藏經》有說:「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因此,很多信徒會問我:「法師,我的親人往生了,我們有什麼可以為他/她做的?」我都會告訴這些信徒:「你們要請法師為親人誦經,將功德迴向亡者,以期為亡者積集資糧,好讓他/她得往生善道。而且,您們千萬不要在七七日內殺生、食肉,因為這會令亡者下墮三塗的。」
(待續)
[1] 丘恩處,〈聖經數字深層的研究(二)〉,載於《基督日報》,2011年3月6日。(http://www.gospelherald.ca/news/edu_527.htm)
[2] 《太陽報》,2007年2月26日。(http://the-sun.on.cc/channels/adult/20070226/20070225223145_0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