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從恨意中解脫:專訪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

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

分手,泛指戀愛關係的結束。然而,對許多人來說,分手並不意味著揮別過去的事。有的時候愛情關係雖已終結,但恨意猶存。恨,有時甚至比愛更能把人束縛在一起。

填詞人黃偉文多年前寫了首歌《你沒有好結果》,其歌詞凝練,勾勒的正是這種「愛情終結,恨意猶存」的情狀——「全都怪你離開我,臨走也繼續傷害我」,「可以死了心但忍不住恨,但求天會追究這男人。」我「相信有場好戲已注定等你」,而這個「報應」亦會「日漸臨近,來清算你的罪行」。即便是這樣,但由於對你中懷怨恨,我還是忍不住去咀咒你,「讓你一生最喜歡和珍惜」的「那」個「人也摧毀你一生」。我「撫心自問」:大概「沒」有「人想變得那麼殘忍」,但「如果見你離開我,日子更快樂的過,我會傷得更深,餘生也不甘心。」

歌詞中瀰漫一股徹骨之恨,就算戀已逝,情不再,但這股森森恨意卻依然束縛著當事人。在情感關係中受過的傷,像是不管過了多久,其刻痕仍猶在,當真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恨一樣令人「黐」纏

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那年,她到台灣法鼓山打禪七,接觸到了聖嚴法師的思想。她對法師提倡的新穎觀念十分讚嘆:「最讓我開竅的,是他所提出的『禮儀環保』和『心靈環保』,雖然這兩個概念看起來不像是佛家的名相,但是它們承載的卻都是佛陀的教義。」

「禮儀環保,談的就是倫理。」李博士表示,它強調的就是「尊重」。「我們需要學會尊重,因為它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潤滑劑。」李博士指出缺乏禮儀終歸是因為心靈的貧乏。「如果我們的心靈有了免疫力,不受環境所動,那麼我們的心靈所受的污染便會減少。」

某天,李博士遇見一對離婚多年的男女。他們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連最惡毒的話都會衝口而出。她於是為他們講述了聖嚴法師開示的「禮儀環保」。沒想到李博士得到的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回應:「我記得那女士對我說:『禪修我也有做,我對誰都可以有禮貌,但就是不能對他。』」李博士露出微笑,接著徐徐說道:「對許多人來說,離婚不是過去的事,情斷了,恨猶在,而恨,有時比愛更能把人拴在一起。」

放下需要程序

在佛法的角度,恨屬於瞋心所,是對自己不喜歡、討厭的事物感到厭惡及產生排斥。然而說易行難,要真正放下恨意並非易事。「我們都明白『放下』的意思,但是鮮少人懂得如何放下。這並非是一開始我們就可以放下,也不是我們說一句『放下』便能夠放下。放下必須經過一些過程。」

李博士引述聖嚴法師提出的「四它」。她說,當我們遇到各種問題、困境時,我們應該毋須畏懼地去「面對它」,繼而不怨天尤人地「接受它」,然後以智慧及慈悲的方法去「處理它」。如此一來我們才有可能安然地「放下它」。

從關係系統的角度去看,所謂的「個人問題」不一定是屬於個人的,因為在系統中,人的問題是互相影響的,你影響我,我影響你。

— 李維榕博士

在處理問題時,「四它」是種合乎智慧的表現方式。「而當這整套思考模式運用在家庭治療中,它的激盪會使我們產生不同的想法。」她進一步補充「四它」給她兩點啟示:「每樣事情都有它的過程,任何事情不會是突然間形成的。這跟我們的家庭治療很相似,需要逐步進行,並不是一句簡單的話便能夠解決因關係而出現的問題。

「此外,如果我們能夠活得開心、快樂,那麼我們的家庭關係以及人際關係一定會好的。我們之所以活得不好,是因為我們自己心中有太多的結都打不開。」所謂「誠於中,形於外」,這正是李博士向我們傳達的道理。

甚麼是家庭治療

假如大家心中有著太多沒打開的結,這會像帶菌者一般,在家庭中成員中互相感染,造成家庭糾紛。李維榕博士巧妙地將家庭譬喻為一個生命體,它與人一樣,是會生病的。她說,雖然有些「病痛」剛開始是輕微的,但如果沒有儘早給予適切的治療,這輕微的「病痛」終歸轉變成危疾,結果讓人痛不欲生。

那麼,我們如何察覺一個家庭是否生病呢?李博士先解釋甚麼是家庭治療切入,她說:「家庭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它以家為本,從系統的方式去理解成員的運作模式。又或者說,它是從人際關係的領域來了解個人行為,用一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個人行為。」對她而言,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就好像是一場「舞蹈」,故她稱之為「家庭舞蹈」。

「在這場舞蹈中,每個成員跳舞的腳步即使跳得不十分美,但只要他們跳得開心,這是沒有問題的。相反,大家跳起來的腳步如果是不很協調,那麼這時候便出現了問題。」李博士接著繼續解說道:「當家庭『生病』時,病癥往往出身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中百態;也像一塊海棉,吸收著家中的一切喜怒哀樂。」

不過,李博士澄清:「這也不是說家庭產生問題,一定會導致小孩出現問題。」相反,她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愛家庭的,只是有時立意雖好,用心雖善,但方法不對,大家憑藉自己個人的想法去行事,才無奈地出現了事與願違的結果。

李博士表示:當家庭『生病』時,病癥往往出身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中百態;也像一塊海棉,吸收著家中的一切喜怒哀樂。

家庭治療師的工作

當小朋友出了問題,從家庭治療師的角度,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這個問題是出自小朋友本身?還是小朋友的問題只是反應他周圍的情況?以憂鬱症為例,一般被視為是個人的問題,然後我們再以藥物為病人治療。」

不過,家庭治療師的態度是,「當有人出現了精神情況或生理病態,而又找不到一個生理的理由時,家庭治療師會嘗試從人際關係方面切入,尋找出它的原因。」李博士表示:「人際關係中,家庭成員的往來是我們一個最密切的系統,所以我們需要查看這系統是否出現問題。

「假如我們從關係去理解,便會發現關係是最能影響我們的,包括身體的各種疾病及精神健康,這是因為人是活在關係中的動物。」回到憂鬰症的例子,家庭治療師,會由家庭關係去了解這個憂鬱症,再由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去幫助這名患者。李博士進一步強調:「從關係系統的角度去看,所謂的『個人問題』不一定是屬於個人的,因為在系統中,人的問題是互相影響的,你影響我,我影響你。」至於如何解決問題?李博士表示這個視乎個案而定,無法把單一的解決方案套用在不同的個案上。但無論如何必須是從「系統中的那班人發現大家彼此之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開始。只有彼此都認識到問題的存在,並且願意面對它,才有對治可能性。她幽默的笑著打趣道:「家庭治療不同於處理家庭糾紛,那是一些好心人處理的。」

在治療個案的過程中,李博士發現:「家庭問題的產生,相當程度是源於我們的執著。」所以,所謂的治療「便是讓我們學懂如何放下這些執著。」她生動地形容:「從家庭關係看個人行為,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的問題,往往會牽動整個家庭的脈搏。而家庭治療,只不過是一種針灸作用,在主要穴道下針,讓血脈流通。」

參考資料

李維榕(2015):《家庭生病了》,香港:皇冠出版社。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