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方流行音樂的樂迷,應該對冰島女歌手Björk(中國內地譯作比約克,台灣譯作碧玉)不會陌生。在流行樂壇打滾接近三十年後,她的創作力依然旺盛,而且作多元化發展。三月初,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為她舉行了多媒體個人回顧展。
Björk在樂隊The Sugarcubes解散後作個人發展,於1993年推出首張唱片“Debut”,一炮而紅。她的音樂以當年熱門的house和trip hop跳舞節拍為基礎,已具備基本的流行條件;作品也滲進了另類搖滾、爵士和前衛音樂等元素,充滿實驗和創新色彩,加上她獨特的唱腔,對較為認真和嚴肅的樂迷來說,同樣極堪玩味。她的首兩張唱片,都可說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在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後,Björk的唱片走上更為個人化和前衛的路線,顯示她在藝術上不安於現狀,喜歡不斷探索。即使銷量下降,她仍堅持不懈,連同今年剛面世的“Vulnicura”,已先後推出約十張唱片。
從音樂作品衍生出來的唱片封套設計、音樂錄像和表演服裝等,也配合她的音樂風格,不斷創新,離經叛道,不時令人瞠目結舌。她又憑主演電影《天黑黑》(Dancer in the Dark),贏得2000年康城影展和其他多個電影頒獎禮的最佳女主角獎。
當然,Björk受人注意,還不單是因為她在音樂和美藝上的成就,她的言行同樣特立獨行,也勇於就政治和社會議題發言。她至少有兩段音樂錄像因有自己的裸露鏡頭和類似性愛動作而遭禁播;2008年在上海表演時就西藏問題發言也惹來嚴重爭議;她支持環保的立場亦極為鮮明,曾為了抗議開發冰島東部和興建水壩而舉辦音樂會。
經過廿多年的努力,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願意為她舉行個人展覽,再次肯定她多方面的成績。該館地位舉足輕重,除了擁有梵高、畢加索、莫奈等傳統名家的經典畫作外,藏品更包括攝影、電影、建築和設計等,一直走在時代尖端。
這次展覽展出Björk過去逾二十年的錄像及視像作品、樂器、服裝,並以她的音樂作品建構互動式聽覺體驗,以呈現她的個人傳記。最重要的,是她特地為展覽創作的錄像裝置“Black Lake”。這段長達十一分鐘的作品,由她與導演Andrew Thomas Huang共同創作,表達了她與藝術家Matthew Barney分手後經歷的傷痛。
一如她近年的音樂作品,這次展覽既獲好評,亦惹人爭議。一位藝評人認為,重溫Björk早期的音樂錄像,令人回憶起她也有輕鬆、喜愛玩鬧的一面;但是傳記式的聽覺體驗中,由與Björk長期合作的作家Sjón讀出的旁白,則顯得枯燥和過分刻意。
無論如何,這次展覽肯定是立體地回顧Björk藝術生涯的好機會;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她會繼續嘗試打破音樂和視覺藝術的框框,藉此啟發和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