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大願悲心地藏菩薩——「百喻人間」系列之二十六

圖:誠蓮仁
圖:誠蓮仁

(續上期)

原典

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見他屋舍牆壁塗治,其地平正,清淨甚好,便問之言:「用何和塗,得如是好? 」主人答言:「用稻穀䴬,水浸令熟,和泥塗壁,故得如是。 」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純以稻䴬,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淨,泥治平好。 」便用稻穀和泥,用塗其壁,望得平正,返更高下,壁都劈裂,虛棄稻穀, 都無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凡夫之人,亦復如是, 聞聖人說法,修行諸善,捨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脫,便自殺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脫。 徒自虛喪,空無所獲,如彼愚人。──《百喻經》卷二第三十九「見他人塗舍喻」 (CBETA: T04n0209, p0548c27-p0549a10)

《百喻經》中這故事講述有一個人,見人家的屋裏牆壁塗治得平正美觀,問主人以何塗壁。主人告知他將碎稻穀殼浸水軟和,再和泥塗壁,愚人就想:若用稻殼,不如與稻米和合著一起用,應塗得更平正好看,怎料一試之下反而高高低低的,牆壁都裂開來,耗費了稻穀,一點益處都沒有,還不如將之布施,倒是件功德事。世上的人也是如此,聽聖人講說修行種種善業,祈望能生到天上,得到解脫。若誤解佛法的意義,或自作聰明,修行不如法,往往會弄出毛病,無益有損。作為佛弟子,應如法修持,學習佛菩薩發願。

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誕。地藏菩薩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中「大願」的代表,其「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永恆的慈悲,代表著救度眾生的慈悲與願力,誓願不離菩提心,他願意長久地留在六道輪迴中,不進入涅槃的境地,為了幫助眾生渡過苦難並引導他們往生淨土。

「地藏」這兩個字主要與地藏菩薩的發心相關,其中的「地」指的是大地,有著普載世間、能生萬物、能藏萬有的意義;而「藏」表示秘藏,就像庫藏中收藏著的珍寶,能夠救濟貧困,亦如同大地有高山、河流、可建設道路、房屋,地藏菩薩也能夠建設一切。地藏菩薩也被視為地獄的守護者,其使命是引導亡靈轉生到更好的境界,幫助他們獲得重生的機會。在佛教信仰中,地藏菩薩被視為一位重要的救度眾生的菩薩,他的慈悲和智慧照亮了眾生的迷途,幫助他們走向解脫和重生。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解說了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曾為婆羅門女、光目女和小國國王,通過發願並經過無數劫數的修持,他實踐了自己的誓願,最終成就了菩薩的地位。漢傳佛教的傳說中,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9年),一位新羅國(即韓國)的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到中國,並在九華山居住,苦心修行了75年,直到99歲時圓寂。由於金喬覺的生平事跡與佛經中所描述的地藏菩薩非常相似,當時的僧眾相信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九華山本來是道教聖地,也因此成為了地藏菩薩的道場,並使九華山成為信眾朝聖和修行的地方,這也展示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融合,並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尋求智慧和修行的場所。

在佛教藝術中,地藏菩薩的形像在唐代以後發生了變化。因為金喬覺的傳說,地藏菩薩的形像從華麗的天人形像轉變為沙門、比丘的形象。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展現菩薩身十方應化,依釋迦牟尼佛的叮囑,直到彌勒菩薩成佛前,他負責教化娑婆世界的眾生。其與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因緣甚深,因此,佛教造像中將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合稱為「娑婆三聖」。至今,地藏菩薩的佛像仍然非常受歡迎,其中以出家相為主。他可以被描繪為頭戴落髮圓頂或毗盧冠,身穿袈裟。他的一手拿著寶珠,一手握著錫杖;也有一些形像中他持著蓮花和明珠,表達了地藏菩薩的慈悲和救度眾生的願望。

透過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我們可以學會關懷他人、包容眾生,並努力為他人的幸福和解脫而奉獻自己的努力。地藏菩薩提醒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慈悲和善行的力量是無限的,可以給予我們希望和力量去改變自己和他人的命運。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