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僧眾,傳承佛法:永惺老和尚的教育理念

永惺長老(1926-2016),攝於2012年。

永惺老和尚誕生東北,弘化香江。為正法久住,他一方面建寺安僧,先與定西老和尚創建東林念佛堂,其後數十年間,陸續開創香港菩提學會、西方寺,另一方面他也興辦佛學院培養僧伽人才。此外,為利濟有情,老和尚還創辦東林安老院、菩提護理安老院、華 夏書院、中學以及多間幼稚園。究竟是甚麼原因讓老和尚發願興辦教育呢?

不忍聖教衰

永惺長老生逢戰亂,老百姓生活於痛苦中,「這些苦海掙扎呻吟的心靈,亟待宗教的慰藉」。然而,那時的佛教氛圍卻頗為複雜。

長老年輕時的佛教,仍受明清佛教遺風的影響。「僧尼的職事更多趨向於應民間要求趕經懺、做道場,超生渡死」。由於地理環境等等因素,東北地區佛教的情況更為複雜,《菩提路上》一書形容當時的長老——「身囿一所只趕經懺,不重修行的寺廟」。

不過,由於長老出生在佛教家庭,「出家前就受佛法薰陶而起信,雖未至道心堅定」,但對眼前所見的那種隨俗現象,他不能苟同。加上在增福寺接觸基礎佛學,讓他有了「進一步上求佛法的意欲」。因此之故,長老展開了求法之旅。

前排左四永惺長老,攝於荃灣弘法精舍前。(圖:《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

建寺以安僧

求法尋師的過程中,師長出於無私的關愛,提供了永惺長老良好的條件與環境,以讓他能夠專心學佛。老和尚心存感恩,這是他為甚麼在七、八十年代,先後在香港興辦僧伽教育的原因。「我在亂世中都能承此福蔭,在太平盛世中更應承傳。」

除此之外,長老還為僧眾提供生活支持。香港地少人多,住屋難求,不過永惺長老領導下的菩提學會和西方寺,一直堅持開放供眾掛單,不單分文不收,而且盡力提供各種協助。長老寬宏心量,廣開方便之門,源自一件往事。

原來當年與長老同住於哈爾濱觀音寺的戒兄弟一恕法師,流落在杭州,找不到寺院掛單,最終被迫流落街頭,非常可憐。「我在心中暗暗發願,他日倘有能力擁有自己的道場,不管情況多困難,也一定開單接眾。」

永惺長老(後排右二)為弘法精舍華南學佛院的第一屆學僧。當時的師長為「東北三老」定西老和尚(前排左三)、倓虛老和尚(右三)、樂果老和尚(右二)。(圖:《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

不忍眾生苦

不說不知,除了興辦佛學院,培養僧才,永惺長老還創辦華夏中醫學院,培育醫療專才,利樂有情。長老這種發心與倓虛老和尚的教化有關。

華南學佛院的學生,每天除了上課,還要修習止觀。「不但如此,倓虛老和尚還打破過去只教佛學、佛理的習慣,他還教學生中醫、中藥和針灸等等。」倓老強調「中醫是治人病,法藥是治世病」,都必須學好。老和尚的教誨深深影響著永惺長老。

永惺老和尚一生以正法久住為己任,興辦教育,培育人才。這應該是出於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菩薩悲心。

參考資料

鍾潔雄、危丁明(2007),《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香港菩提學會出版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