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味道中找出滋味來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蘇東坡曾誦:「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在這個時代,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營營役役,忙忙碌碌,疲於奔命。年尾結帳,卻說不出自己做過甚麼,更不敢說實踐了甚麼理想,得到了甚麼成就。整個生命都只有疲累,卻沒有成功感。

在得不到認同的時候,人會改變前進的方向。年輕人愛轉行,高薪人士愛換車換樓,OL服飾保持換季,拍拖對象定期更新。之所以改變,有不同的理由。很多時候,就因為「對到厭」。前路已經再給不到自己希望,繼續下去不覺得還能起甚麼作用。簡單來說,當覺得所面對的事情沒有味道,我們就想放棄,想找一個更值得自己努力的方向。很可惜,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刺激一陣、興奮一陣。滿以為找到真正所需,但過了一陣子,那個曾經充滿驚喜的方向,又變得沒有意義了。

如此循環,真一句,何時忘卻營營呢?

佛陀說四聖諦,又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是要我們消極或積極,也並非要我們樂觀或悲觀。佛陀希望我們,能夠如實面對事情,看清自己。未了解事情真相而過份樂觀,未確認自己能否面對就提前悲觀,都使我們終日在搖擺不定、猶豫徘徊中憂悲苦惱、身心不寧。如果我們知道無常,就算是最無聊、最刻板,重複又重複的工作,我們都會看到它每一次的變化,在變化中找到自己正確的處理方法。如果我們不以苦悶的心去面對事情,再沒有味道的方向,都可以繼續下去。

當我們確認某個方向值得發展,能夠踏出第一步,是很可貴的。但如何繼續下去,就更值得留意了。當我們迷茫的時候,佛法教導我們「一心敬慎」(《大智度論》),以理智清醒、恭敬至誠的心去面對一切事情,哪怕是極無味道的東西,都以真摯的心去處理。不要輕蔑鄙視、不要顧影自憐、不要懷疑恐懼、不要瞋恨嫉妒,當你否定人或事的同時,你也否定了自己的能力、抹殺自己的希望。

有些人工作從不疲累,因為他們每刻都在用心。當你一心一意去完成每件事情,你會為事情注入活力,事情也會為你帶來希望。能夠在多次的挫敗中或平淡的重複中堅持下去,日子有功,功力自然呈現,味道自然出來。如是者,能真誠付出,處事就有耐性,耐心不斷做事,自然熟能生巧,熟習能令人生起信心,有信心的人才能見到希望。

真誠、耐性、熟習、信心、希望,無論處事還是修行,都是需要經歷的過程。尤其是修行,修行要勤力,功德需累積。不要計較成敗得失,我們需要的,是在得失之中磨練自己的心,成熟出世的智。能在不斷起伏中穩住自己的心,才能給自己力量,給眾生希望。

東坡還有一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宿東林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佛法,每個因緣都可以啟發智慧。能用心體會,耐心付出,不去患得患失,箇中滋味,定是無窮。

延伸閱讀:
世上最浪費時間的事情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