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念與非暴力溝通的交匯處:專訪張仕娟(Christine) 

張仕娟

緣起梅村

Christine 從2000年開始接觸正念,隔年遇見一行禪師並開始修習。她曾帶著年僅四歲的女兒到梅村生活一個月,跟隨一行禪師修行。「我女兒是在正念中長大的。」她笑著說。其後她也陸續回到梅村,那裏已成為她的另一個家,充滿深厚的緣分。

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 Christine 一直覺得母女關係不錯。但到了青少年期,她感受到兩人之間出現了一些距離。當時的情況是,即使她對女兒發脾氣長達兩小時,女兒也不會反駁,只會安靜地坐著聆聽。這種表面的平靜背後,其實是因為女兒有修習正念的基礎。然而當時的她並未覺察到問題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梅村有「五項正念修習」,這是一行禪師以現代的語言詮釋佛陀時代五戒而來,具有普世價值。其中第四項就是深度聆聽和愛語,這也為 Christine 後來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轉捩點與自我覺察

2014年,一次在梅村的退修經歷徹底改變了 Christine 的溝通方式。當時有一位年輕人分享父母的說話如何刺激到他,這讓她警醒:原來她對女兒說的話更具刺激性。恰巧她那時也開始接觸非暴力溝通(NVC),這讓她驚覺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如此暴力。

「那天晚上,我向女兒道歉,還寫了一篇千字文表達歉意。」 Christine 說。從那時起,她開始意識到改變的方向,但她也明白,要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最初,由於沒有專門的NVC導師,她主要通過閱讀和與同修一起研究練習來學習,後來有幸遇到Fr. Chris,開始系統地跟隨他修習。

2006年張仕娟(左一)與她的女兒思齊前往法國梅村,參加一行禪師舉行的正念禪修。幾年後,她的女兒於2020年在梅村剃度出家,請按此閱讀相關文章。
2006年張仕娟(左一)與她的女兒思齊前往法國梅村,參加一行禪師舉行的正念禪修。十多年後,她的女兒於2020年在梅村剃度出家,請按此閱讀相關文章。

理論落地:從教育到親職

Christine 將NVC的理念融入她的專業工作中。她的碩士論文主題是「正念親職養育」,並開始在家長小組中引入NVC。「家長們都發現自己原來也是用暴力的方式在溝通,這為他們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些家長展現出極大的學習動力,學到就馬上實踐。因此 Christine 特別喜歡帶領家長工作坊。她強調,改變習慣需要耐性,而每月與家長的共修都給她很大鼓舞。這個名為「正念喜悅父母」的共修小組持續多年,直到疫情爆發後轉為線上形式。這個富有意義的名字,源於2014年在梅村聽到「mindful joyful」一詞時的靈感。

教育工作的實踐

從2011年起, Christine 在中文大學的心靈教育計劃中,開始將NVC和正念結合,為中學教師和學生提供培訓。針對青少年的培訓需要特別的技巧,因為他們很在意他人的眼光,特別是高中生往往容易自我批判。

她開發了一套使用情緒卡片的方法,透過角色扮演來幫助學生表達內心。例如,設計一個打機而被媽媽責備的情境,讓學生探索內心的感受。由於青少年往往缺乏情緒詞彙,她會準備各種情緒詞彙卡,讓他們從中選擇最貼近的描述。這種方法不僅幫助學生觀察自己的感受,也讓他們學會表達需要,同時理解父母的需要。

深層連結:正念與NVC的共生關係

Christine 認為,正念和NVC是相輔相成的。「正念就像內功,NVC就像外功,但其實NVC本身也包含內功和招式。」她解釋道。在NVC的理念中,批判、比較、分析等溝通方式都被歸類為暴力溝通,因為這些方式會切斷人與自己生命的連接。

NVC提供了具體的技巧,就像顯微鏡般讓人看清溝通中的細節。但如果只是機械式地運用NVC的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而沒有正念的基礎,很容易停留在認知層面而失去真正的連結。正念能幫助重新連結身體,當有感受時,身體某個位置必然會有相應的感覺。

「當能夠與感覺同在足夠時間,那個感受會告訴你最真正的需要。」她說明,「比如你可能覺得需要尊重,但背後可能是想被看見,再深入探討,或許會發現最核心的需要是渴望被愛。」正念強化了自我觀察能力,為有效的NVC溝通打下基礎。

衝突調解與實務應用

在衝突調解方面, Christine 觀察到NVC的強大效果。「只要雙方都能說出各自的需要,往往二十分鐘就能解決衝突。關鍵在於花時間完成前三個步驟:觀察、感受和需要。」她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在夫妻調解中,當丈夫看到妻子攤開很多情緒卡片時,會感到恐懼,擔心要為妻子的需要負責。但實際上,表達需要並不等於要求對方必須滿足,而是一個相互理解的過程。

她提到香港人不習慣表達真實感受和需要的現象。在一次NVC共修中,參與者分享面對朋友在聚會時常常遲到的情境,他們大多採用迂迴的方式表達不滿,例如說「你未到我們不知道要點甚麼菜」或「你沒事吧,我們很擔心你」,而非直接說出感受和需要。相反,在家庭中往往過於直接,說完又後悔。

生活中的實踐

Christine 強調,在與他人溝通前,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部分。如果內心充滿不滿,應該先找方法釋放(jackal out)。她建議在溝通時要「戴上長頸鹿耳朵」(Fr. Chris的比喻),去聆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要把對方的話語當作攻擊的箭矢。「任何表達都是求助或求愛,我們要做的就是翻譯。」

她的目標是推廣生活化的NVC,強調這不是要完全推翻原有的溝通方式,而是在現有基礎上加以改善。以親子溝通為例,當孩子不想吃飯時,家長首先要覺察自己是否帶著對孩子的批判,然後可以嘗試理解孩子的感受:「聽到你說不想吃飯,是不是發生麼麼事?你覺得怎麼樣?」

Christine 認為,正念與NVC的結合不僅是溝通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正如Fr. Chris所說,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本來就存在,只是我們自己離開了。通過持續的修習,這種連結能夠重新建立,為人際關係帶來深刻的轉變。這種轉變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累積,就像她所說的「長修」一樣。

生命態度的深層連結

我回顧之前與 Fr. Chris的對話和交流中,NVC的實踐與三個重要的生命態度密不可分:接受一切、臨在當下,以及保持好奇。這些態度與 Christine 多年來推廣的正念修習有著深刻的共鳴。當我們真正接納所有感受,包括那些我們傾向迴避的負面情緒,反而能為溝通開啟新的可能。

這種態度在家長工作坊中特別重要。許多家長會擔心:如果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否會寵壞他們?我認為,接納不等於放任,而是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真實的對話得以發生。當我們能夠完全臨在當下,放下預設的批判,反而更容易看見孩子的真實需要。

保持好奇的態度在教育工作中也發揮重要作用。面對青少年的反叛或抗拒, Christine 會以「不知」的心態去探索背後的原因。這種方法不僅幫助她與學生建立更好的連結,也讓家長們學會用新的視角看待親子衝突。很多時候,我們太快下結論,忘了保持好奇心。其實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未被滿足的需要在等待被發現。

這些年來,我作為表達藝術治療師,見證了許多關係的轉變。我觀察到,當人們學會結合正念中臨在當下的精神,不僅能改善溝通品質,更能深化生命中的重要連結。這讓我更加相信,和平不只是外在的表現,更是來自內在的轉化。

延伸閱讀
和平、生命態度:Fr. Chris 分享的溝通智慧
佛教正念與世俗「正念」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