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加行

(圖:Pixabay)

在「解脫道」課程中,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教授了「四加行」分為「四共加行」(又名「轉心四思惟」,即人身難得、生死無常、因果業力、輪迴過患)及「四不共加行」(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相應法)。前者是三乘(小乘、大乘、金剛乘)佛法共同的基礎;後者則是藏傳金剛乘修持進階要求的特殊基本功。從「四 共加行」到「四不共加行」均屬正式修持密法的「前行」(準備)。

四共加行是觀修「四思惟」,以糾正對人生不正確的知見,令佛弟子穩固出離心,轉向菩提道,最終成就佛果。在商界工作三十多年,經常都會以 SWOT分析去為公司制定經營發展策略以達至績效目標 。將此分析架構套用在四共加行上,可提供更易理解的情境,作為成佛之道的反思,增強修行的信念。

1. Strength(S)優勢: 人身難得,具有存在的價值。緣於前生積累的福德善行,才可出生為人及擁有接觸佛法的條件。在這特殊優勢下,可透過聞法修習,開啟慈悲智慧的門,提升應對逆境及煩惱的能力,令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過得更輕鬆及有意義。

    2. Weakness(W)劣勢: 生死無常,是客觀的存在條件。世間一切現象都隨緣生滅, 處於「成住壞空」的過程。因而,在變化不定的情況下,很多事情並非可自控及如己所願。再者,緣於貪瞋癡的執著,更難有思想的自由而活得自在。

    3. Opportunity(O)機會: 因果業力,可依循的存在法則。根據業報義理,身口意所作的業,不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行善作惡的果報皆自作自受。個人的經歷及命運並非固定不變。因此,只要選擇止惡行善的機會,累積福德資糧,便可跨越過往業力的障礙, 創造善果之因。

    4. Threat(T)威脅: 輪迴過患,是存在的現實。娑婆世界充滿變幻煩惱,無真正持續的快樂。死亡隨時來臨,接着又受業力牽引,或許再度輪迴於「六道」(即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難永久脫離痛苦。面對這威迫,縱使現享受穩定舒適的生活,也難得心安自在。應決意轉心向道,捨離世間「五欲」(即財、色、名、食、睡),從貪瞋癡囚籠中解脫出來,永斷輪迴的過患。

    另一本營商暢銷書《藍海策略》亦是強調轉變思維。該著作指出企業要持續發展,就要有策 略地脫離血腥競爭的紅色海洋,不斷創造價值,開創充滿商機的藍色海洋。藍海策略所展示的紅 海,從佛法的角度,就恰似俗世 的苦海,大多數人隨波逐流,陶 醉於物欲追求及享受,強執虛幻自我,容易趨向迷失沉淪。因而,在洶湧的煩惱波濤中不斷掙扎,飽受痛苦的煎熬。只有徹底的轉換思惟,於濁世中另闢一股清流,不斷提升心智,才可開發心中平靜廣闊的幸福藍海。

    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63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84%ba%e6%b0%91%e5%bd%ac/" title="Posts by 鄺民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鄺民彬</a>

    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 香港大學佛學碩士、佛法輔導碩士 退休前任職多間證券公司高層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