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個星期,我都在談「食」如何成為現代人的情感假借,正所謂:「唔開心,食咗佢!」人類之所以對自身存在感到不安或不滿,原因有很多,我提過,其中的一個根源便來自「自我」存在感覺的瓦解或不穩定。在我們的「常識」中,「自我」存在感覺的不穩定似乎是年青人的專利,彷彿跟成人的世界一點關係也沒有,只要年青人有朝一日長大成人,年青人的自我問題,便會隨着事業、家庭、性格的發展,迎刃而解。
但我們近年不是經常見到報刊上對於「Kidsdult」的標榜嗎?所謂「Kidsdult」(即兒童(Kids)+成人(Adult)),是指一群年齡在三十或以上的人,雖然肉身已不算很年青了,但無論行為、言談、打扮與嗜好,都刻意保持年輕,甚至幼兒化,而流行歌手陳奕迅可謂其中的表表者。當然,經常保持年青、有活力,是好的。但「Kidsdult」現象的出現,到底是因為人們懂得養生,還是因為整個社會大環境太亂太不安定,根本無法讓人好好的發展性格、事業與家庭,長大成人。那麼,就惟有透過消費「Kidsdult」形象或產品,暫時退回到幼兒的桃花園。
很記得一次在一個公開的場合中,一位年齡只有十九歲的女孩曾經提到,這個城市變化得太快了,作為年青人,她感到很迷失,找不到自己的身份。事實上,事業與家庭的所謂發展,都可以成為現代人的情感假借,當這一些情感假借的根基都開始動搖,人們(包括所有年齡的人)若果不想通過盲目的消費、「扮細路」等等逃避,就惟有重新面對自己,以及審視這個自我所立足的整個社會環境與制度。
面對令人不快與迷失的社會環境,我們只能夠「唔開心,食咗佢!」嗎?「食」或與「食」相關的動作,可否成為正念甚致社會改革的起點?以絕食起正念,自然讓人想到靈鷲山開山祖心道法師的絕食苦行。但正如修行並不只是為了自了,而是為了普渡,像絕食這樣的行動,也可促使社會根本的改變。在歷史上最著名的絕食社會行動的代表,自然要數印度聖雄甘地的長期絕食行動,正是通過他那捨己行動的感召,印度終於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但我們的這個城市呢?在近來城中熱講的反高鐵運動中,便恰巧有一批年青人希望通過捨己的「斷食」行動,感召大家,不要再沉迷在盲目的發展與消費中,為我城治病。但為什麼是「斷食」呢?且聽聽她們自己怎樣說:「當動物生病了,會本能地開啟斷食的機制,讓身體得到自在的新生,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當社會生病了,我們透過斷食顯示反高鐵的決心,呼喚大家重回基本的人文價值,喚醒政府珍重人地情的氣魄,從而使社會得到轉化,呼吸新鮮的養份,重拾健康。喝一杯淨化心靈的水,讓我們看見荒謬的終止。」(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