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薩戒之功德(中)

圖:網上圖片

(續上期)

菩薩發心,利自利人,首要修習六度、四攝法、四無量心。

六度者︰

一、布施度有三︰(一)、財施,如見貧窮人,則以金錢物質等而為布施,令其解困。(二)、法施,若願聞法者,則以善巧方便,為其說法,令他信解。(三)、無畏施,若遇豺狼虎豹水火風賊等,則用種種方法,拯救其難。

二、持戒度有三︰(一)、攝律儀戒,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二)、攝善法戒,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三)、饒益有情戒,廣度一切眾生,無生不度。

三、忍辱度有三:(一)、耐怨害忍,若遇怨憎毒蟲等所害,能安心忍耐,無報復心。(二)、安受苦忍,若遇疾病水火刀杖等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三)、諦察法忍,審察諸法,如幻如化,自性空寂,本無生滅,心無妄動,安然忍可。

四、精進度有三︰(一)、自法勤行精進,如書寫思維研究三藏十二部經。(二)、他法勤行精進,如善巧方便,普度眾生。(三)、菩提勤行精進,如斷除見思、塵沙、無明煩惱。

五、禪定度有三︰(一)、安住靜慮,亂想不起,深入禪定。(二)、引發靜慮,智慧現前,生諸功德。(三)、辦事靜慮,功行圓成,利益眾生。

六、智慧度有三︰(一)、求生空智,照見五蘊皆空,得到無我之理。(二)、求法空智,了達五蘊之法亦空,得到諸法皆空之理。(三)、求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又名如實智,一切法如實正知,無所障礙,是佛之智。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恨,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智慧能度愚癡。六度是自利利他,兼善天下,凡是佛教徒,都應勤行六度法。

四攝法門者︰

一、布施攝。若眾生樂財,即以錢財施攝。若眾生樂法,即以佛法施攝。眾生既得二種利益,是以生親愛心,容易受教,得住真理。

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善言慰喻,而諸眾生,樂聞善言,容易受教,得住真理。

三、利行攝。起身口意種種善行,凡對眾生有利,無不勇往直前,令眾生獲利,得住真理。

四、同事攝。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同其所作,使其霑利,因此受教,得住真理。《維摩詰所說經》卷二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四無量心者,即慈悲喜捨是也。通名無量者,由於利他之心廣大,所緣眾生既無量,能緣之心亦無量,可得無量福,而感無量果。

一、慈無量心:慈名愛念,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饒益之,修慈能對治瞋恚心。

二、悲無量心:悲名愍傷,菩薩愍念一切眾生,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修悲能對治惱害心。

三、喜無量心:喜名歡欣,菩薩慶幸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歡喜無量,修喜能對治妒嫉心。

四、捨無量心:捨名施捨,菩薩復念一切眾生,同得無憎無愛,無瞋無怨,怨親平等,三輪體空,修捨能對治怨恨心。菩薩發心度生,欲令三界四生,了知人我空寂,皆得無餘涅槃。

北宋雲峰文悅禪師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發菩提心,乃是內因,必假外緣,裏應外合,才能成為事實。唐代湛然法師《止觀輔行傳弘決》載:「初住菩薩發心不同,或見佛相好,或覩佛神變,或聞佛說法,或聽佛教誡,或見眾生受苦,或聞廣說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待續)

本文原載於《學佛文集(修訂本)》,並見於圓明寺網頁:https://www.yuanmingmonastery.org/blank-8,佛門網蒙圓明寺答允刊載,特此鳴謝。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