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卡帝那袈裟供僧大會

佛弟子於僧團結夏安居圓滿時,歡喜虔敬地向僧眾供奉袈裟。
佛弟子於僧團結夏安居圓滿時,歡喜虔敬地向僧眾供奉袈裟。
去年(2011)於弘法精舍舉行的卡帝那袈裟供僧大會,場面盛大,法喜充滿。
去年(2011)於弘法精舍舉行的卡帝那袈裟供僧大會,場面盛大,法喜充滿。

2012年11月18日,東蓮覺苑弘法精舍舉辦一年一度的「卡帝那袈裟供僧大會」,這個殊勝大會的由來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簡單的探討探討吧。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成道後帶領著出家二眾弟子作種種修行,為求解脫,自利利他,過著三衣一缽、日中一食的遊化行乞生活,除了是為著出家人的修行外,也能讓在家二眾弟子結緣和種福田。三衣是當時穿著在僧眾身上的衣物,稱為袈裟(梵語是Kasaya),亦有「善哉解脫服」、「福田衣」和「糞掃衣」之稱。《四分律》記載佛陀這樣向阿難尊者說:「過去諸佛著如是衣,得成佛道;未來諸佛亦當著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此殊勝和功德多不勝數的袈裟,是佛陀指導阿難尊者模擬水田的千百形狀,以條狀長短隔的布料縫製而成。布料則是僧眾在曠野間拾取包裹屍體用過的布塊,或由在家眾供養的,大多以三種顏色(青、黑或木蘭色),並分有三種衣:一為五衣(中著衣),是平常起臥工作時所穿;二為七衣(上衣),是在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大眾集會時所穿;三為大衣,是在說法、論辯、羯磨甚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所穿。

僧眾奉行佛陀的教導而修行,每日外出遊化行乞,但在每年(農曆)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這三個月間,因為是當時印度的雨季,路上經常雨水漫漶,而且大量滋生昆蟲等,出家二眾在遊化時會出現困難,也易傷及旁生類,故佛陀慈悲制定出家弟子於此時期不可遊化行乞。而在這三個月中,僧團會聚集在一處安全的地方,精進修行辦道,稱為結夏安居或雨安居,梵語是Varsa。

至於解作為堅固、不動搖的梵語Kathina(卡帝那)與雨安居後的袈裟供僧有何關係呢?這一方面正是因為袈裟的殊勝,另一方面因為雨安居時僧眾精進修行,累集了無數的殊勝功德甚至証得果位,故在三個月的雨安居圓滿後,佛非常歡喜(七月十五日為佛歡喜日),而佛弟子於第四個月裡會舉行「授衣」慶典,即縫製袈裟;在家眾趁著這慶典,供養僧眾布料以縫製袈裟,或直接供袈裟,由此修無量福、積無數德,此即為佛所說的:「此功德勝於一切例常之功德,為堅固及不動搖。」

在卡帝那袈裟供僧大會中,各個傳統的僧尼大德托缽接受在家眾供養食物。
在卡帝那袈裟供僧大會中,各個傳統的僧尼大德托缽接受在家眾供養食物。

至今,袈裟仍是佛教出家僧眾唯一的衣著,隨著時間和地域的變遷流傳,現時各國僧眾按照不同傳統所穿著的袈裟均有些許改變,但不離原意。而各地的南傳佛教國家如泰國等,仍然每年舉行結夏安居和「卡帝那袈裟供僧大會」。至於漢傳佛教亦有奉行結夏安居,某些地區的寺院因氣候的不同甚至有冬安居;但是,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亦有舉行供僧大會這傳統。

佛說,供袈裟功德「勝於一切例常之功德,為堅固及不動搖」。
佛說,供袈裟功德「勝於一切例常之功德,為堅固及不動搖」。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