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十供養」是十種供養諸佛菩薩的供品,象徵善信發菩提心,為祈請佛菩薩降壇演法獻上至誠之意。《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共分十卷,每卷開頭均會按照供品名稱來唱頌,如卷二的「花奉獻……」、卷三的「燈晃耀……」、卷七的「天廚供……」等。十種供品,各有其不同的功德與象徵意義。
佛門網承蒙香港觀宗寺允許,得以轉載「十供養」系列文章,讓讀者深入了解箇中涵意。繼農曆新年期間刊載了《何須爭上頭炷香?十供養之首──香》,現繼續轉載,以饗讀者。
處世如花 見者歡喜(十供養之二──花)
花蘊含自然色彩、氣質純淨,令人見到心生歡喜,口出讚歎,花道更為一種高級藝術,所以花可說是日常生活中一種無形的「心靈安定劑」。
供花於佛門供養中,亦佔有重要的一席位,香、花、果可算是「供佛三寶」,於十供養中亦缺一不可,因為佛教徒認為供花的功德,可以使人變得如花朵般的美麗,令人歡喜,吸引眾人目光,人緣極佳,對你過目不忘。
可是當我們在佛前以虔誠的心奉上新鮮花朵時,有否深思供花使人美麗?一切源於美麗的心。常言道「花開結果」, 沒有花開的過程,也表示未有結果的收穫,因此花是代表果實的「因」。學佛是希望脫離生命種種痛苦而覺悟,佛案前供花是提醒我們弟子要多播種覺悟的因,將來才有覺悟的果。那甚麼是覺悟成佛的因呢?一切利他的善行,一切自我反省、清淨自心的行為,都是提升覺悟成佛的因。有了以「花」為代表的提醒,我們才會常常自勉自勵,多點親近三寶,常隨佛學,以佛法為人生價值觀,檢討自己的行為,向著覺悟成佛的目標前進。因此我們供花能否得到真實功德──「處世如花,見者歡喜;身常香潔,歡喜真理」,就是要看我們供花的心,是用「爭妍鬥麗」的心,還是一顆充滿仁慈、溫柔、包容、忍耐的心,所謂相由心生,要相好首要「心淨」。
點燃心中「自性燈」(十供養之三──燈)
佛點光明燈,有別於一般民間信仰「花錢消災」、「改運祈福」,「燈」在佛門中是光明與智慧的表徵,亦為十種供養之一。透過燃燈,我們祈望能點燃心中的「自性燈」。
在佛陀時代,阿闍世王曾以百斛麻油膏燃燈供佛;當時有一貧窮老婆婆,常懷至心虔誠欲供養佛,卻苦無錢財,看見國王作如此功德,更為感動;於是把辛苦乞討所得的兩錢,拿到麻油商家買油膏。店家主人知其誠意,特別多給油膏超乎所值。老婆婆在佛前燃燈,並自發誓願「若我後世得道如佛,膏當通夕光明不消。」
國王所點的燈燃盡時,雖有人在旁添加油,總無法周全;唯獨老婆婆所點的燈,光明特別燦爛,勝於諸燈!非但通宵不滅,油膏亦不盡。到了翌日清晨,佛陀向目連說:「天亮了,可以熄滅諸燈。」目連滅盡所有油燈,老婆婆所燃的燈卻三滅而不熄。目連舉起袈裟想搧滅,燈火反而更為熾盛,上照梵天、旁照三千世界!阿闍世王供養雖多,但心不全注、且貢高我慢,以為供養甚多,所以不如老婆婆傾注全心的圓滿供養。
燈是智慧、光明的表徵;點燈,就是布施、供養、莊嚴道場,令我們對三寶起敬仰之心。供燈是希望祈請佛菩薩,藉供燈開啟智慧,展示人生光明大道,並以此燈點亮無量無邊的燈,自利利他,傳無盡燈,續佛慧命。
感謝香港觀宗寺惠允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