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慳貪 相貌莊嚴(十供養之八──珠)
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內容共有十卷。每卷開頭皆以梵音唱誦一段供養讚,如卷八有關珠供養的讚頌:「歷代古今傳,珊瑚琥珀銀絲線,硨磲瑪瑙連珠串,給孤長者捨衹園,金輪王說法永鎮龍宮殿」,象徵與會者為祈請佛菩薩降壇加持演法而獻上歡喜至誠之意。
供養中的寶珠,又可作念珠,念珠是念佛、持咒時記錄的工具,而念佛是持咒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透過捻念珠誦經持咒念佛,從而產生諸種功德。十供中的珠供養,是以世間珍貴稀有寶物,串成念珠,代表以精進修持的功德作供養,亦表徵供養者破除慳貪,學習給孤長者作大布施,供養衹園精舍給佛陀,難捨能捨。
古德常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以念珠作修持,不在於念珠這種世間物質,而是在於以念珠作修持的真正意義,念佛持咒去除心中煩惱、妄想、執著,修正日常生活的行為,並發放正面能量,產生禪定。所以供養一串念珠不如供養一句好話,俗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好話常常會讓人生起歡喜心,甚而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因此,與人交往,一句好話往往比一串念珠更加受用。
我們念佛誦經主要是內心,不要被物所繫,被物所礙。更不要被困在手上的念珠是甚麼質料,要多少顆數,要如何掐捻,要拿在左手還是右手,放高拿還是垂下。我們持珠但求方便及自在,也不必要強求庸人自擾持珠的方法,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念珠也是相之一,所以我們使用時不要過分計較它,要放下它,供養好話,心包太虛,才是真正的破除慳貪,相貌亦自然莊嚴。
清淨法寶 轉識成智(十供養之九──寶)
寶供養是指珍寶。甚麼金、銀、珍珠、琥珀等等,在這個世間珍寶多的是,錢財寶只要拿出門,處處皆可用。可是大家有沒有靜下來,想一想,世間上有哪一種東西,乃至我們最珍貴的生命,是可以永遠存在,不會變質?我們在佛案前,一般都供以香、花、果、珍寶等,佛菩薩真的會吃水果、聞香花、玩珍寶嗎?
在佛案前作種種供養,其實都具有教育意義,並非一般人以為去探訪朋友,多帶幾個鮮果、一束鮮花,以表示友善那麼簡單。供奉的佛像用木、石等物塑成,又怎麼會吃、會聞,更不會看,那又怎麼需要你點燈去照明呢?供養三寶其實完全是為人而設的,完全為教育我們,警醒我們而設的,可算是世尊以世間中種種事物作為「活動教學」,亦即是佛教中所謂的「表法」。
十供養中的寶供養,不單是指世間上的珍寶,最重要是指佛教三寶中的法寶,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梁皇寶懺》中有關寶供養的讚頌中,足以證明這句話:「持經滿藏圖,消災延壽藥師佛,毘盧心內瑜伽部,大乘經典共彌陀,證南方龍女直至菩提路,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持經滿藏圖」、「毘盧心內瑜伽部」、「大乘經典共彌陀」,都是指法寶,也就過去萬億諸佛菩薩為使眾生覺悟,以衪們金口所說,留給世間的般若智慧,所以法寶,又稱為佛菩薩「法身舍利」,即是說佛菩薩的般若智慧是最堅固、永恒不滅的。
我們誦經不是誦給佛菩薩聽,而是要體悟、認識法寶,才能轉煩惱為自在,再把這些法寶,代表佛菩薩廣宣流佈於大眾,令大眾歡喜自在,才是真正十供養中的寶供養,正如《華嚴經》中所說:「若令眾生歡喜,即令如來歡喜」。
感謝香港觀宗寺惠允轉載
延伸閱讀:
何須爭上頭炷香?十供養之首──香
十供養中的花與燈:云何處世如花?云何點燃自性?
十供養中的塗與果:洗刷身心 知因識果
十供養中的茶與食:淨意慎言 禪悅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