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劉鹿鳴教授:解脫道與菩薩道、大乘與小乘的核心概念,你不能不知⋯⋯--大乘菩薩道要義系列講座總論(一)

dav

一、講座致辭

主持人:歡迎參加第三期線上「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本期講座系列的主題是「大乘菩薩道要義」,涉及四個菩薩道的核心概念:六度四攝、菩提心、菩薩道的修持次第和菩薩戒。

本線上講座系列是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並由旭日慈善基金贊助。

今天是第三期講座系列的首場講座--大乘佛教要義系列講座總論。在講座正式開始前,首先有請講座主辦機構之一、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的趙錠華教授致辭。

趙老師:大家晚上好,今天非常榮幸的請到了劉鹿鳴教授講授「大乘佛教要義系列講座總論」。劉鹿鳴教授是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也是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的客席教授。

劉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特別是在中國佛教的華嚴宗、禪宗方面,以及佛教制度史方面,深有心得。他在珠海學院也開設了佛教禪學概論的課程。此外,劉教授曾出版了《楞嚴經譯注》、《金光明經譯注》等專著。劉教授對漢傳大乘佛教這一塊,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今天他將就大乘菩薩道要義,以及有關佛教菩薩道次第問題,做一個基礎性的介紹,我想大家在講座中能夠受益。下面歡迎劉鹿鳴教授開始做講座。

二、講座正文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大乘菩薩道,當然這僅是我個人的初步看法,介紹幾個內容:

第一個,解脫道與菩薩道,涉及到大乘和小乘的問題。

第二個,菩薩的名義,菩提薩埵的含義。

第三個,菩薩道的發心,菩薩道與菩提心。

第四個,菩薩道的知見,漸次門與圓頓門。

第五個,菩薩道的修行,包括戒律行、禪觀行、菩薩行。

第六個,菩薩道的位次,五道十地。

第七個,菩薩道的果智。

甲、解脫道與菩薩道:大乘與小乘

第一個,解脫道與菩薩道。

這個講座的題目是大乘菩薩道,菩薩道意味著甚麼?菩薩道意味著要成佛。與它相對的是解脫道,解脫道的目標是證阿羅漢果。在小乘中除了釋迦牟尼一人是佛,其他所有弟子都不是佛,他們所證得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果位,佛可以稱大阿羅漢。所以,介紹大乘菩薩道這個題目,首先需要對大小乘有一個整體的概覽。一切佛法,簡言之,大乘稱作菩薩道,小乘稱作解脫道。

解脫道和菩薩道,是這樣定義的:以斷煩惱,求自我解脫為目標的菩提道體系,稱作「解脫道」;除了自我解脫外,還有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目標,這樣的一個菩提道體系,稱作「菩薩道」。解脫道以證得阿羅漢果,以自我解脫為中心。因為這個斷煩惱,是斷一切貪嗔痴,所以稱作解脫道,其修學的主要內容是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證阿羅漢果是最高目標。菩薩道是以成佛為核心,所以它的範圍除了自我解脫之外,還有一部分修行內容,一般簡略地說是六度、四攝,證菩薩位,最後成佛。

近代太虛大師把這個內容分為五乘佛法、三乘共法和大乘不共法。

第一,五乘共法。五乘包括: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像人天因果,業報因果這樣的法,就屬於五乘共法。其中,人乘和天乘可以合為一個稱為人天乘,而菩薩乘和佛乘也可以分為兩個,也可以合為一個。因為菩薩乘的最高目標就是佛果,所以佛乘和菩薩乘在成佛的意義上二者是一樣的。

第二,三乘共法。就是把人天乘排除出外,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三乘共法的共通內容是解脫道。

第三,大乘不共法,是大乘獨有的菩提心、菩提道,即獨有的大乘菩薩道內容。這屬於大乘不共的大悲菩提心及法空般若智等。其內容這裏列了一個表。

大小乘可從教和理兩個角度列舉。其中,「教」列舉宗派和經典二個內容。

漢傳佛教以大乘為主導,這裏列有八宗:中觀宗、唯識宗、天臺宗、華嚴宗、律宗、禪宗、真言宗、净土宗。其中,空宗代表經論包括諸般若經,《中觀論》《大智度論》等;法相唯識宗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法性宗有《楞伽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等;而《維摩詰經》、《六祖壇經》等屬於禪宗頓教的內容;《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摩訶止觀》等屬於華嚴宗、天台宗圓頓教的內容。

小乘部派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類,其中又有二十多個分派,最高果位是證得阿羅漢果,經典即是《阿含經》及阿毗達磨論典等。

依大乘、小乘而說菩薩道與解脫道。這裏面也包含五乘、三乘和一乘的區分。一乘是不共的菩薩乘,直進成佛的佛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五乘再加上人乘和天乘。

法義之「理」方面,簡單來說,小乘,以無我為根本,講人無法有,因此修持上以定學中心,由定生慧,解脫一切貪嗔痴,一切煩惱永盡,最後證得涅槃。而大乘,是以緣起性空為本,既要講人無我,還要講法無我,因此修持上以般若為中心,禪觀著重止觀雙運,最後證得佛的一切智智,成就佛果。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小乘和大乘的所緣境是不一樣的。所緣境通俗説是指所觀照外境的範圍。小乘重點在一切有情的業果流轉範圍,而對於一切法的緣起則關心得比較少。涉及到有情業果流轉部分重點觀照,而對於超過有情業果流轉的宇宙世界等內容則沒有給予特別的觀察。但大乘不一樣,大乘所觀察的範圍是甚麼?《攝大乘論》云:「若諸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所緣境是一切境智處,即一切法。也就是說,所有能夠觀察的、能夠作為所緣對象的,包括能想到的和沒想到的等等,都在大乘的所緣境內,要解決一切法的緣起性空問題。因此,小乘和大乘的法義,可以從這兩個角度來思考。

小乘的一切經典稱作「聲聞藏」,大乘的一切經典稱作「菩薩藏」。所以,一切佛法的最簡明分類就是:小乘、大乘,或從經典來說,聲聞藏、菩薩藏。

關於一切佛法,太虛大師有一個非常全面的判攝表。這個判攝表把一切佛法,他們的歷史,其教,其理,其行,都已經概括總結了,包括各個大的派別及歷史分期。

從「教」的角度講,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大概有三期:最初是小行大隱時期,小乘盛行,大乘隱秘;中間是大主小從時期,大乘為主,小乘為從;最後是大行小隱,大乘盛行,小乘隱秘,密主顯從。對應的就是三系佛教:巴利文系南傳佛教、漢文系漢傳佛教和藏文系藏傳佛教。

大乘的法理有三級。三級方面,五乘共法剛才說了,三乘共法剛才也說了,大乘的不共法,即是大乘法三宗,或三派,包括: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和法界圓覺宗。

然後「行之當機」,在佛教史上,最初依聲聞行果發起大乘心的最初正法時期;第二個時期,是依天乘行果,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第三個時期,現在是依人乘行果的大乘行末法時期。

(待續)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旭日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次講座實錄,由陳浩、彭瑩整理。佛門網獲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訂。

延伸閱讀

【淑世佛教】尊重歷史,溯源求真,倡導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談印順導師「以人為本」的佛教觀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5%8a%89%e9%b9%bf%e9%b3%b4/" title="Posts by 劉鹿鳴"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劉鹿鳴</a>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席教授。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