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法門」在東亞佛教中是極為流行和重要的法門之一,其信仰主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如來[1]。藥師法門常與西方彌陀淨土法門[2] 配成一對,彌陀淨土法門用作超度或預備往生,藥師法門則用作現生的消災延壽。信徒會親自修持藥師法門以祈自身及家人身體安康、增福添壽。道場也會定期舉辦藥師法會,為信徒及其家屬,甚至社會大眾,祈求身體健康,社會安寧。每逢病患疫症流行之時,藥師法會更是道場或信徒的必修項目。
藥師法門是以念誦《藥師經》、持誦藥師如來聖號為主要修習方法,有祈求藥師如來加被,疫症早日退散的效用。為方便修習,古來大德依《藥師經》的內容編定了儀軌,如元朝譯出的《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 大正19.P.33 )、明代受登法師編集的《藥師三昧行法》(續藏74.P.563)、清代佚名編成而現今道場常用的懺法《慈悲藥師寶懺》或異名本 《消災延壽藥師懺法》(續藏74.P.571)。用於日常修習的有大藥師寺印行的《藥師如來法門略錄》所載之課儀(轉載自弘一大師全集第一冊,P.304,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另外,很多道場也會因應個別習慣及需要,編訂自己的藥師法門課誦本。總觀而言,大德長老們考慮到法會的完整性、誦讀習慣及讓參加者攝心修行,訂制了詳細的程序,如禮敬諸佛、唱讚、供養、祈請、持念佛號、誦經、持誦各種真言咒語及迴向;而且為了適應信眾祈願,在弘揚時突出了藥師法門治病、延壽、消災、退疫的效用。本文並非質疑古來大德所編訂的課誦儀規之「合法性」,本文僅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整理一下《藥師經》所開示的修持原型,如救度對象、修習方法及修持效果,以祈修習者更清晰了解藥師法門的殊勝,揀別民間流傳之藥師法門的真偽。
A. 所依經典
藥師法門依據《藥師經》建立,漢土曾有五種譯本,其中四種流傳下來,一種已佚失 :
1. 《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一卷,東晉.帛尸梨蜜多羅約四世紀譯。此譯本並無單行本,附於《佛說灌頂經》最後一卷(卷十二),屬於密部的經典,經末附有藥師咒。(大正21.P.532)
2. 《藥師琉璃光經》一卷,劉宋.慧簡譯,此譯本已佚失。有說此譯本與帛尸梨蜜多羅譯本完全相同。
3.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隋.達摩笈多等譯。(大正14.P.401)
4.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唐.玄奘譯。為現今流通的譯本,但與原譯稍有不同,多了兩段經文,一為依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本補入的八大菩薩名,二為依唐.義淨譯本補入神咒及前後文二十餘行。(原譯本 : 大正14.P.404 ;流通本 : 《諸經日誦集要》卷上,嘉興藏19.P.138)
5.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唐.義淨譯。此譯本的內容與現存的三譯本差異最大,前幾種譯本只介紹藥師琉璃光如來,而此譯本除了藥師琉璃光如來外,還介紹了另外六位東方的佛陀,一般統稱為藥師七佛,但其實只是最遠的一位才名為藥師佛,全經加上種種咒語、金剛明王、梵天帝釋等諸天的咒語等,具有濃厚的密教色彩。(大正14.P.414)
本文主要依玄奘法師的原譯本作分析,並輔以義淨法師譯本。
B. 藥師法門所救度的對象及主要得救的方法
1. 社會上的低下階層 ,如殘障者、貧民、飢民、鰥寡孤獨者、受壓迫的女性:由聽聞藥師如來名號得以離苦
藥師如來在因地時許下十二大願,提到有幾類眾生只要得聞藥師如來的名號,便會解決自身的苦難 。其中第五願救度的對象是犯戒者[3];第六願的對象是身體殘障者(如盲、聾、跛等)[4];第七願提到聞得藥師如來名號者,眾病悉除,但限於貧窮至連藥物都買不起的鰥寡孤獨人士[5];第八願針對的是女性,古印度的女性地位很低,只是男性的附屬品,受到種種逼惱,所以欲捨女身者聞得藥師如來名號便可轉女成男[6];第十願的救度對象是犯上官非,受到牢獄之災,甚至被判死刑的囚徒[7]。第十一、十二大願的對象都是貧民,一是常為飢渴所惱的飢民,一是連衣服都沒有而受到蚊虻寒熱之苦的貧民[8]。
總結一下,除第五願(對象為犯戒者) 外,藥師如來在因地所發的本願,欲救度的是受苦的低下階層,如貧民及女人,而當時犯上牢獄之災的也是以低下階層為主。而得到救度的要求也是很低的,只需要聽聞藥師如來名號,一經其耳,便能解脫所受之苦,不需要做任何附加的行持。可見《藥師經》考慮到此等受苦的低下階層,若要求他們修行,如戒、定、慧、八正道等等,是不切實際的,甚至彌陀法門的念佛法門,要求念至一心不亂,他們也未必做到,所以本著藥師如來的慈悲,只要求他們聽到佛號便可離苦。不過,這「方便法門」的對象只限這些受壓迫的低下階層,而且是已墮在種種苦難的眾生,從此段描述藥師如來本願的經文看來,社會階層較高者,能力較高者,並不能用此簡單極易行的法門而達到除病、消災及延壽的目的。順帶一提,依玄奘譯本,第十一、十二願的有附加要求,聽聞藥師如來名號後,要「專念受持」;「專」者「專心」也,「念」者「憶念」[9]也,「受」者「信受」也,「持」者「受持不忘失」也,所以「專念受持」並非指要「持名念佛號」,而是只需信受藥師如來之護祐而不忘失便可。
2. 貪、瞋、痴等煩惱極重並行惡而墮在惡道苦難之人:聽聞藥師如來名號而得救
藥師十二大願外的經文,提到還有四類眾生亦可通過聽聞藥師如來名號而得到救度,但其中有少許差別。第一類,懷有極重貪煩惱的眾生,在過去生中不知布施及施果報,現在生在餓鬼界或傍生趣中的有情眾,曾聞藥師如來名號而今暫記起便即離惡趣[10];第二類,雖曾隨佛學,但或破戒,或不守軌則(即社會上的規則),或毀正見,或棄多聞,或懷增上慢,或嫌謗正法,或自行邪見者,令無量有情墮大險坑(即地獄),此等有情,應在三惡道流轉無有出期,若得聞藥師如來名號便捨惡行而不墮惡道,縱墮惡道亦可暫憑聞得藥師如來名號,命終還生人趣[11];第三類,懷有慳貪嫉妬,自讚毀他之人,應墮在三惡道之中受苦,再來人間也只會作牛馬等牲畜,恆被鞭撻,飢渴逼惱,或作為奴婢而受人驅役,亦可憑曾聞藥師如來名號之因,憶念如來,至心皈命而得離眾苦[12];第四類,好勇鬪狠,謀害別人,更會召喚鬼神,施咒起蠱,殺害眾生,若得聞藥師如來名號而行惡不成,反起慈心[13]。
總結一點,這四類藥師如來所化度的眾生,皆是充滿貪、瞋、痴,而且是會實踐惡行的。若曾聞藥師如來名號,便可憶念如來,及以佛神力,已在惡道的也可暫離惡道,若在人道,推動行惡的心不生起,因而向善修行直至解脫。
3. 欲往生西方淨土而未能決定能往生者:聽聞藥師如來名號而得救
那麼,除了受壓迫的階層及充滿煩惱而行極惡的眾生外,聽聞藥師如來名號而得到救度的還有甚麼人?經文指出,餘下的一種,是求生彌陀淨土的修行者。他們雖受持八分齋戒,求生西方淨土,但未得決定往生,若聞得藥師如來名號,便能順利生到西方,或到天上,或到人間為統治者、富人[14]。這顯然是考慮到求生西方者須念佛至一心不亂,這要求頗高,不是每一位淨土行者皆能成就。藥師如來並非要該等修行者轉求往生東方藥師淨土,亦不需改念藥師如來名號,只如上述幾類眾生般,曾聽聞藥師如來名號,便能免墮惡道,甚至如願往生西方淨土。這猶如給彌陀淨土行者一「保險」,免卻未能生西而有機會墮惡道的疑慮。
4. 犯戒者:持念藥師如來名號及恭敬供養藥師如來
《藥師經》中有兩處提到犯戒者的救度:一是在第五願[15],文中提到若有有情毁犯三聚戒[16]者,聽聞藥師如來名號,便可還得清淨而不墮惡趣;而另一處經文則提到受持在家五戒十善、比丘比丘尼戒或菩薩戒者,若有毁犯所受的戒,便需要專念藥師如來名號及恭敬供養藥師如來才可不墮三惡道[17]。那麼犯戒者是不是只需聽聞藥師如來名號,便可還得清淨?還是需要加上念誦藥師如來名號[18]及同時供養藥師如來才可不墮惡趣?這似乎有點不一致。若再一次細讀第五願,便可知這還有一條件 : 「於我法中修行梵行」。梵行即清淨行,一般作「修行」解。所以第五願中所救度的眾生,是要於藥師如來所開示的方法修行的人,才能通過聽聞藥師如來名號才能淨除毀犯禁戒的惡業。
由此推論,此土眾生未有「於藥師如來法中修行」而毀犯禁戒,是需要持誦藥師如來名號及供養藥師如來,成為「於藥師如來法中的修行」者,才能不墮惡道。當然,在修習中自然聞得藥師如來名號,便符合了還淨的要求。
5. 不孝、破辱三寶、壞君臣法及殺盗淫妄者的救度:燃燈造幡、放生修福
對於犯戒,甚至行惡的眾生,如不孝、破辱三寶、壞君臣法、犯了五戒中的性戒[19],甚至犯了經云必墮地獄的五逆罪的人,也可通過修持藥師法門而有機會免去被引至琰魔法王前受審的厄難。但這與上述幾點的方法有所不同:這些人須要燃燈造幡、放生修福才能度過苦厄。[20]
但同樣是行不善業,為何此處與第4點的解決方法有所不同?首先,第4點的是修行者,他們主動的去求授戒律,以戒律作為行持的指引,所以就算犯了,皆不會構成惡業,除五戒中的首四戒,亦即性戒外,如非時而食,食了也不是惡。而這一段所述的,正是「性戒」及本質上是惡的行為,而且也是佛法中極重的惡行,所以佛陀所開示的解困方法也比前文的更複雜,包括三項,即是燃燈、造幡及放生。《藥師經》在另外的章節中有提及這三項的詳細作法,燃燈方面,需要在七尊藥師佛前各燃七盞燈(共四十九盞),還要大如車輪的燈,再懸長四十九搩手的五色續命神幡,最後是放生,數目是四十九的雜類眾生,如鳥、魚、蟲、獸等等,詳見下文第8點。但要留意,這段提到此方法是暫時免去被引至琰魔法王前受審,即避過如其餘經文所述的橫死,幸保人身,便要如上文第2 點,聽聞藥師如來名號後,推動行惡的心不生起,因而向善修行直至解脫,才可徹底度過苦厄。
6. 解決一般信徒的日常困厄,如產子、惡夢、天災等:稱名禮讚、恭敬供養、至心憶念藥師如來
《藥師經》對於受到三類困擾信徒的問題,對應了信徒們祈求「消災」的願望,分別提出了獲得救度的方法:
a. 臨產的孕婦,應當稱名禮讚、恭敬供養藥師如來 ,便不會受生產之劇痛,所生之子,亦聰明端正,少病健康[21]。
b. 發惡夢者,尤其是夢見鬼怪 ,見種種不祥之兆,應當恭敬供養藥師如來。[22]
c. 若遇到種種怖畏之事,如天災人禍,惡獸來侵,便應至心憶念藥師如來,恭敬供養。但兵禍盗賊等則只需憶念如來便可脫難。[23]
《藥師經》對於這三種困擾人們的問題,指示出不同的解救方法。臨產孕婦需要稱名禮讚及供養藥師如來,而被惡夢所困擾者則只要供養藥師如來,最後是遇到天災人禍等大事,除供養藥師如來外,還要加上憶念如來。不過,兵禍盗賊等則只需憶念藥師如來。其中,雖同為念佛,經中明確用了不同的字詞,一是稱名禮讚,一是憶念如來,可見兩者是不同的。「稱名禮讚」明顯要發聲而念,而且需要讚頌禮拜藥師如來,但憶念如來只是心中憶念。現在一般來說念佛就是指稱名念佛,而非兩種不同的方法。
7. 有願所求者 , 如求長壽、財富、官位、子嗣:憶念藥師如來本願功德、讀誦《藥師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
藥師法門除了有救度苦厄的妙用外,還可讓修習者向藥師如來祈求世間的利益,如長壽、財富、官位及子嗣等等。但要得到世間的利益,方法比上述的解困來得複雜,除需要憶念藥師如來本願功德[24]外,還要讀誦《藥師經》,並思惟經義及為人演說[25]。所以並不像一般人的印象般,認為誦念藥師如來聖號,便可得到這些世間利益。行者如此修行的,想來也不會追求世間利益。
通過憶念藥師如來本願功德,即感受到藥師如來的悲願,細讀、思惟《藥師經》經義,即能隨文入觀,與藥師如來的大行相應,為人演說即能積聚無量功德。故此,向藥師如來祈求世間利益,並非如向鬼神祈求一樣,只是祈求,便能得到現世回報。藥師法門要求祈求者通過修行,一方面增長智慧,不強求世間利益;另一方面,增長菩提心,為度眾生而積聚功德,乃至有人世間的福報。所以如只抱著「增福」的心態,念誦經文或聖號,向藥師如來祈求世間利益,縱使藥師佛慈悲,亦不能給予。
8. 為重病命危,已盡壽命者延壽:皈依藥師如來、受八關齋戒、請僧轉讀《藥師經》、燃燈懸幡
藥師法門一向被視為「消災延壽」法門,「消災」即上述第6點,而「延壽」應指這一點。《藥師經》提到若人患上重病,死相現前,即將死亡,甚至神識已被引到地府。[26] 若家人親屬不捨彼人離世,最後一個能拯救他、延續壽命的方法,正是藥師法門,但其作法也是最複雜的[27]。首先要為他安排皈依藥師如來,然後由親友為了他而去受持七日七夜八分齋戒,並以飲食資具供養僧侶,再請僧侶轉讀《藥師經》四十九遍[28],親友在七尊藥師佛前各燃七盞燈(共四十九盞),再懸掛長四十九搩手的五色續命神幡,並於晝夜六時禮拜藥師如來,最後為他放生,數目是四十九的雜類眾生,如鳥、魚、蟲、獸等等。除了燃燈懸幡外,還要行種種善以積集福德,若續命不成,也可免經苦患而逝。[29] 這些作法,《藥師經》指的是為「已盡之命」而可增益,甚至可避開九種橫死[30],所以藥師法門被稱為延壽續命之法,是建立在這種燃燈造幡,轉讀經文、放生等複雜的作法上,也不是在希求長壽上,而是用在壽命當盡的眾生,希望能續命延生。若人希求長壽,應歸入去祈求世間願欲一類而已,並依第7點修行,憶念藥師如來本願功德,讀誦《藥師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等方式,並非單憑宗教性的禮拜唱誦便能得到。
9. 一般病者或受鬼魅蠱道所中者:至心持咒或以咒加持飲食以服用
相比玄奘法師的譯本,義淨法師所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顯然受到了密教思想所影響,增補了以持咒來救度病者的作法,對象為受瘦瘧、乾消、黃熱等病所困的眾生,及被厭魅、蠱道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的有情眾生。[31] 所用的方法是以藥師灌頂真言,加持食物、藥物或無蟲水,讓病者沐浴潔淨後服用,病苦便可消除。除此以外,心有所求,求長壽無病,甚至求生藥師淨土者,至心持咒,皆得如意。[32] 正因為這句提到持誦藥師咒能有此通效,世間及出世間的願求皆可成就,而非專指處理某果厄而念,所以後來持這個「藥師灌頂真言」成為了藥師法門的必要部分,亦受到修持者的歡迎。
10. 國家層面的厄難:特赦罪犯及供養藥師如來
除了個人的厄難外,藥師法門還可救治社會國家層面的厄難,如疾疫流行、被他國侵略、內亂,甚至是星宿變易、日蝕、月蝕、旱災、水災等天災異象 [33]。古代文化中,這些災患,不論是兵災、天災或天象異變,都與帝王管治無方有關。而解決方法首先是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然後赦免罪犯。大赦天下,為君王常用以應對天災人禍等國家困厄的措施,然後再供養藥師如來。[34] 另經文提到上至帝后、儲君,下至黎民百姓,若為病患所困,也可依本段的藥師法門來解困[35]。一般的理解都是指這些人遇厄而修藥師法門解困。但細看經文,列出多項宮廷中人,另加一項黎庶,而黎庶是相對於統治者而言。所以,依上文下理來理解,是指君王見到宮中上下及民間都受到病困(若是大規模受到病困,應為疾疫),這也是國家層面遇到的災厄,所以便應由官方發起,燃燈造幡,放種種雜類眾生,燒香、散華以供養藥師如來。故此,具體的可參考第8 點,救度重病之人的做法,兩者應完全一致。
11. 欲往生藥師淨土:發願
藥師如來雖為淨土,但藥師法門與彌陀法門大相逕庭。雖然經文所述二者皆清淨莊嚴,建築物由七寶所成,琉璃為地,無女人、惡趣及苦音聲。[36] 但《藥師經》沒有詳述往生淨土的方法,只言 「應當發願」,並非如西方淨土法門般以念佛為主。而能往生的關鍵,也並非是念佛的功夫深淺,而是信心。所以經文言 : 「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但藥師法門並非不稱名念佛,但此稱名的作用,只如第4點及第6 點所言,是要讓犯戒者免墮惡趣及有安產之用,而非以此法往生藥師淨土。
12. 菩薩[37] : 誦念藥師如來聖號
《藥師經》是發揚藥師如來的大願及其法門的殊勝,經文多處提到遇上何種厄難,應以何種作法來脫離厄困,如聞佛名號、念佛、燃燈懸幡等。若《藥師經》內容只是如此,藥師法門只會淪為一般神教之祈求護祐法門,但有一段經文,顯示出此經之所以為大乘的原因。經文提到曼殊師利菩薩聞得藥師十二大願後,誓言要以種種方便,讓眾生聽到藥師如來名號而脫厄。[38] 這是一種救度眾生的方便及大悲的表現,如上文所述,菩薩誦唱佛號,社會上的低下階層 ,如殘障者、貧民、飢民、鰥寡孤獨者,由貪、瞋、痴煩惱行惡而墮落惡道的及求生西方淨土而未決定者,這幾類人經由耳聞藥師如來聖號得以脫離厄困。所以,除犯戒者及臨產之婦女需誦唱藥師如來聖號以解決自身的厄困外,菩薩皆應以救度上文這幾類眾生而誦,並非以自己的利益,消除自己的災禍,延續自己的壽命而誦唱聖號,這才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而不淪為單純向在上大力者祈求加被的相似佛教教法。
以圖表整理一下 ,有「圓點」為經文對應的方法 :
C. 作法的補充
1. 聽聞藥師如來名號及對藥師如來的信心
《藥師經》的前部分,針對受壓迫的最低下階層及充滿貪、瞋、痴的極惡眾生,傍及修行彌陀淨土而未得決定之人,開示這種「聞即解脫」[39] 的法門,聽聞藥師如來名號便能得救,極其殊妙及容易。但這種 「異法門」[40] 與傳統佛教所言,需通過修行,斷除煩惱結使而得以離苦得樂的自力救度不同;亦與漢地彌陀淨土[41]法門,需要通過念佛作為往生的重要手段有所不同。《藥師經》中並沒有花多少文字解釋其中的原理,只是一再強調這是難於信受的,但只要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便能脫離困境,沒有爭拗的餘地。所以其能得到救度的關鍵是在於「信心」[42]。這部分的宗教性很強,一方面難於信受,但同時亦要信受才能得到解救。然而,此種「信心」與我們一般所言的「信心」不同,我們一般會覺得對某事的「信心」是來自內在的,但此原理極難信受,此等純清淨的「信心」亦並不是我們凡夫乃至未登地菩薩等雜染眾生所能生起的,而是來自外在,只能來自無垢清淨的藥師如來,只能來自他的威神力。 [43]
2. 稱名禮讚
《藥師經》中提到使用稱名作為修行作法的地方不多,主要是毁犯戒律的人及臨產之孕婦。但正如上文所述,《藥師經》乃大乘法寶,修行藥師法門者,應當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榜樣,以種種方便,使眾生得聞藥師如來名號而得到救度。弘一法師在〈藥師如來法門略錄〉一文中,強調藥師如來的名號依經文應為「藥師琉璃光如來」,不應稱 「消災延壽藥師佛」[44]。而考察種種典籍,「消災延壽藥師佛」的說法,現今流通的是在清代所編的《慈悲藥師寶懺》中的藥師讚:「藥師佛。藥師佛。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45] 但內文的佛號仍用「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所以藥師法門的佛號應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佛教界流傳的另一藥師如來名號還有「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多了一個「王」字。考查典籍,此一名號曾出現在隋代譯出的《五千五百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元代譯出的《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及清代譯出的《藥師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但據現存的四種《藥師經》譯本,皆沒有「王」字,謹在義淨三藏譯本中的「藥師灌頂真言」中有一段咒語 : 「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寠嚕。薜琉璃鉢喇婆。曷囉闍也。呾他揭多也。阿囉喝帝。三藐三勃陀也呾姪他⋯⋯」,梵文羅馬字轉寫為namo bhagavate bhaiṣajya-guru vaiḍūrya-prabha-rājāya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mbuddhāya 。其中rājāya 的意思為「王」,但全句格式為複合詞,bhagavate世尊、bhaiṣajya-guru vaiḍūrya-prabha-rājāya 藥師琉璃光王、tathāgatāya如來、arhate應供、samyaksambuddhāya正遍知,五者皆為 與格(dative case),所以可視為相違釋複合詞,即五個詞有其獨立性,皆是用來稱呼這位佛的。全句應理解為皈敬世尊、藥師琉璃光王、如來、 應供、正遍知。「藥師琉璃光王」及「如來」並非依主釋的關係,故不能稱為「藥師琉璃光王如來」。所以,在稱念或聽聞藥師佛號時,應以「藥師琉璃光如來」為準。
3. 受持經本
受持者,即是讀誦、為人演說、自己寫經或教人寫經。而經本為法寶,當然不可隨處亂放,平日要以五色綢緞(綵)製成的袋子袋好。五色綵為珍貴的布料,以此盛載法寶以顯供敬心,讀誦時才從袋子把經本拿出來。存放的地點亦要潔淨,並且是高處,以顯恭敬心。經本除了誦讀外,還需以種種香、花、飾物、甚至是歌舞來供養[46] 經本。
4. 供養藥師如來
供養佛像的方法是要先造立佛像,安放在清淨的地方,以種種幢幡莊嚴壇場。另要受持七日七夜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沐浴更衣,心中起清淨念及四無量心。供養藥師如來時,散花燒香,右繞佛像,鼓樂歌讚藥師如來。[47] 所以供養藥師如來,並非單以食物供品來「拜祭」,而應以清淨身心,散花燒香,鼓樂唱禮來供養如來。
D. 附十二大藥叉神將的誓約及作法
《藥師經》在文末,有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誓言衞護行此藥師法門的修行。其中有兩點:第一、若有人流布此經、受持藥師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藥師如來, 此十二藥叉定必衞護是人,解脫一切苦難,及滿足彼之所求。[48] 第二、若有人讀誦《藥師經》及以五色縷結十二大藥叉大將名字,得如願已,再一一解結,即能脫於病患厄困。 [49] 此四種作法:受持藥師如來名號、流布經書、供養如來及讀誦《藥師經》 ,如上文所述,在藥師如來法門中,皆是有其特定的解困對象,其中只有供養如來一項有較闊的涵蓋,而持誦名號及讀誦《藥師經》都只是針對犯戒者或重病者而作的,流通經本在經文中甚至沒有提及。但經末以十二大藥叉神將的誓言,把這四種作法的效能涵蓋至解脫一切的苦難、病厄及滿足所有的願求。此也說明了,何以現今所流行的藥師法門及大德們所編定的藥師法門軌儀,不再一一依經文的內容來作針對性的修法,而是以這四種作法,即念誦藥師如來名號、印行藥師經、讚禮供奉藥師如來,誦《藥師經》,來達到消災、延壽、增福等等的普遍效果。但我們必須了解,此非藥師法門的根本作法,達到此效果是依藥叉大將的神力而非直接來自藥師如來的慈悲願力。另外,就算如此,一般依此等普遍方式來修習藥師法門以達到消災延壽效果的行者,多會欠缺一項作法。依這一段經文所述,要解脫病厄,除了讀誦《藥師經》外,還要以五色縷結藥叉大將的名字,至病厄去除後,再解此等結。經文描述不多,歷來有種種不同的作法,現以印順法師的說法供行者參考。
印順法師 《藥師經講記》:「關於打結,向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用五色絲線織成十二個藥叉大將的名字;一說稱念一位藥叉大將的名字,就用五色絲線打一個結,如次念十二名字,打十二個結。兩者比較起來,後說簡便而近情。這打結辦法,可說是一種互通信息的工具。在沒有文字之前,古人都用打結記明事物;發生一件事情,打一個結,看結就曉得甚麼一回事。藥叉沿用此法,教眾生遇災難時,念它名字打一個結,他就知道前來護持。又如現代遇急難時,打一通電報或寫一封快信給朋友,他便會趕來援救。所以念一大將名字打一個結,即是請其護持的表示。待病患痊愈,厄難息除,然後將結解開。」( 正聞出版社,P. 187)
[1] 有關藥師如來的名號,會在下文討論,此文一般以「藥師如來」來稱呼《藥師經》所述之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
[2] 雖然一般所言的淨土法門或念佛法門是指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但淨土法門可指十方諸佛的淨土,如阿閦如來的妙喜世界、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甚至本文所述的東方淨琉璃世界;另外念佛法門也不是往生淨土之專用方法,念佛可以是六念法門之一,或般舟三昧,持名念佛等等,所以這裏專指往生西方淨土之法門,所以避免使用淨土法門或念佛法門來標示。
[3] 原文:「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4] 原文:「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瘂、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5] 原文 : 「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病悉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6] 雖無說明時限,應指下一生,原文:「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7] 原文:「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8] 原文:「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9] 依全部經文習慣,若指誦念的話,會標明「稱念名號」的,所以此「念」應理解為「憶念」。
[10] 原文:「有諸眾生,不識善惡,唯懷貪悋,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
[11] 原文:「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
[12] 原文:「若諸有情,慳貪嫉妬,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飢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
[13] 原文:「若諸有情,好憙乖離,更相鬪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娑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呪術而呪詛之;厭媚蠱道,呪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
[14] 原文:「若有四眾,⋯⋯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中,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15] 原文 :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16] 三聚戒,梵語 tri-vidhāni śīlāni。指大乘菩薩之戒法。一攝律儀戒。受持五戒、八戒、十善戒、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
[17] 原文 :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惟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於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
[18] 經文是「專念彼佛名號」,雖然沒有明言是誦念,即發聲而念,但「念」本身有憶念之餘,還有「誦讀」的意義,而「念佛名號」多指發聲而念。
[19] 五戒中,殺、盜、淫、妄四條稱為性戒,即在性質中已構成惡,定受苦報,而且下世亦會失掉人身。
[20] 原文 :「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信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然燈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21] 原文 :「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讚,恭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22] 原文 : 「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
[23] 原文 : 「或有水、火、刀、毒、懸嶮、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24] 原文為 「念彼如來本願功德」,未有明示是憶念,還是誦念,但後文有「讀誦此經」,而讀誦的經文已包括藥師如來十二本願。故此,「念彼如來本願功德」應為憶念,而非誦念。
[25] 原文 : 「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願,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26] 原文:「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27] 此處有兩段經文,第二段是追問第一段後的答案,故此把兩段經文合在一起解。原文 : 「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下一段經文 : 「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芻僧,晝夜六時,禮拜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綵幡,長四十九搩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
[28] 第一段經文言 : 「請諸僧眾轉讀此經」,但無說明何謂轉讀。而第二段經文言「讀誦此經四十九遍」,但未指明是誰去讀。但兩段比對下,筆者認為轉讀是指請僧眾為病者讀誦《藥師經》四十九遍。當然,這種情況,病者應無能力一起讀誦,而依下文文意由親屬為病者代病者與僧眾一起讀誦也無不可。
[29] 原文:「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
[30] 原文:「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
[31] 原文:「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瘧、乾消、黃熱等病,或被厭魅、蠱道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32] 原文:「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呪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意,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33] 原文:「若剎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
[34] 原文:「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繫閉;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
[35] 原文 : 「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婇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及餘厄難;亦應造立五色神幡,然燈續明,放諸生命,散雜色華,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
[36] 原文 :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窓、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37] 此點與上文各點有所不同,上文是獲得救度的對象,而這點指修習藥師法門的菩薩,是去救度眾生的行者。
[38] 原文:「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
[39] 這裏借用藏傳佛教一類「聞即解脫」咒語的說法,只要經耳根聽聞該咒,便可獲得解脫。《藥師經》中強調的法門,即有此含意。
[40] 借用 《大智度論》中描述佛以異法門說般若,表示這「聞即得救」的法門實有異於傳統佛教的自力解脫理論。
[41] 彌陀淨土法門有多種說法,而漢地以念佛為主,故以此作比較,而日本真宗所提倡的他力念佛又與此不同,並非把念佛作為住生的重要手段,而信心才是。
[42] 原文 : 「阿難白言:『⋯⋯ 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反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43] 原文 :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
[44] 「經中屢云聞名持名因其法最為簡易其所獲之益亦最為廣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災延壽藥師佛』似未盡善,佛名惟舉『藥師』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舉『消災延壽』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須依據經文而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斯為最妥善矣。」(弘一大師全集第一冊,P.303,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5] 續藏74.P.577 。
[46] 恭敬尊重,以種種花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綵,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
[47] 原文:「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新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繞佛像。」
[48] 原文 :「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
[49] 原文:「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