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活動上,大家都在說說談談。年長者都在感歎,他們的子女多數選擇單身不婚嫁;即使結了婚,也不想培養下一代,選擇不生小孩。言談中感受到他們那種當不了祖父母、外公婆的無奈及遺憾。突然他拋出一個問題:「師父!師父!現在全世界的生育率都普遍下降,人們嚮往自由生活,而育兒成本也著實高昂。不想因為孩子,令生活成本增加,生活過得更不自在。養兒也不再是防老,而是煩惱,不想把孩子帶來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諸多的因素,使到年輕一代,沒有那種延續下一代的使命或是動力。最終致使人口負增長,死亡與生育率無法相抵,那地獄不是空了嗎?地藏菩薩就可以成佛去了是嗎?」
筆者楞了一下,直言怎麼會想到問這種問題,一時間真的不知如何解答。同學接口說,會墮落地獄的眾生,是因為三毒——貪、瞋、痴,只要大家沒有斷除這三毒,還是會造惡而墜落。
阿難在佛陀時代,是出了名年輕且英俊的比丘,因此而受到不少異性的仰慕。當時有一位比丘尼,假稱自己身體染病,希望阿難前往探視[1]。當阿難來到比丘尼的住所,她裸露自己的身體,躺臥在床上,當阿難見之,即刻收攝諸根,轉身迴避。比丘尼見狀,生起慚愧心,遂起身穿起衣裳,向阿難懺悔。阿難為其開示說,我們的身體依靠食物、我慢、愛的支持。想要斷除對食物、我慢及愛的倚賴,還必須靠它們來斷除。
如何依食斷食呢?進食不是為了享樂,也沒有想要使身材變得姣好的想法,目的只是為了支持身體,維持生命。治療饑渴之病,護持清淨的修行,過去因饑餓而感受到的苦不起,還沒生起的令它不生起。滋養崇高的修行,氣力安樂。如送貨人,會以酥油潤滑車子,讓運貨行走順暢,對車沒有執著憍慢等的想法。又如染了瘡的病人,以藥塗抹身體,是為了醫治其病,而非享樂或欲使令有美妙身材等。這樣一來,修行人量計而食,為了維持身體機能,正知正念進食,待日後修行成就,不再輪迴生死,就能斷除對食物的依賴了。
如何依慢斷慢、依愛斷愛呢?當聽聞某位尊者或尊者弟子斷盡煩惱,成就解脫,心裏會想,那位尊者可以成就解脫,斷盡煩惱,為何我不能如他們!因而激發趣向解脫的修學,假以時日,終有所成,斷除諸煩惱的束縛,這就是依慢斷慢、依愛斷愛。聽了阿難的說法,比丘尼深切懊悔所做,再次向阿難懺悔,請求原諒。
情欲——是欲界眾生的本能,是被愛等種種煩惱等繫縛,也是令我人不得出離三界的原因。上文中的依欲斷欲,依愛斷愛,是值得我人深入去探討的一環。
[1]《雜阿含經》卷21(564經)(T2,148a13-c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