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你與自己和好了嗎?

我媽媽,大家稱她為丁丁,生長於文化大革命的時代。

踏入銀髮年華的她,開始有很多長者都會有的緊張情緒。因此我鼓勵她參與在漢礼舉辦的《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課程。這個課程以一行禪師的著作 “Reconciliation” 為藍本,由譯者何惠珠(Helen)主持。

一行禪師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長期被自己忽視。我們也沒勇氣去和他/她共處。我們靜不下來。回到空空的房子,總會打開電視或收音機,目的不在看或聽,圖的就是有個聲音陪伴自己。媽媽上堂的時候,疑問可多了!甚麼?我的內心還有一個小孩子?那不是人格分裂嗎?他藏在哪裏?為甚麼我一輩子都不知道有他的存在?

《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一書,由一行禪師著作,汪橋(何慧珠)翻譯。

超度是走完一輩子的情緒

對,上一代的人,為生存、為生活都沒時間了,要照顧真身肉體都未必有能力,何來覺察自己的內在小孩?眼見現代的人,物質是前所未有的豐盛,但反而多了人患情緒病。這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一行禪師說,我們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和好,這不只是為自己而做,而是為我們的祖先及後代而做。聖嚴法師也說,超度是走完一輩子的情緒,而學佛拜懺也是希望可以與自己有情的人解冤釋結。似乎祖師大德都認同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很大!難怪有說:「情不重不生娑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人生課題及自己的情緒,有些錯誤我們是會重複地犯的。例如,戀愛數次,結果都是以相似的原因分開。有些錯甚至會在家族中重複上演。上一代是爭產的,下一代又再分身家。彷彿每個家庭都在等待家族的覺者,從家族的貪瞋痴中證悟。

我相信我們不只肉體受祖先DNA 影響,我們的思想模式、內在情感都受遺傳影響;只是我們不認識祖先,沒有直接和他們生活,所以覺得沒有連繫也沒有影響。

《和好》課程
《和好》課程

了解自己 認識家庭

Helen 在課堂上提到,現在的我們對自己不耐煩了。只要有餘閒,就滑手機、聽音樂、打電動。越是有聲音要由心中發出,就找越刺激的娛樂。看似轉移了視線,但被遺棄的種子只會埋藏得更深,等待爆發的時機。現在的娛樂比以往的都要多,但得抑鬱症的人卻倍增,彷彿驗證Helen 所說的。

我的契媽契爺是心理學家。從十幾歲開始,他們已鼓勵我們多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不只是父母的,有機會就要訪問姨媽姑姐和世叔伯。小時候也只是當故事聽聽,不知道與自己的關連。長大後有時遇到某種狀況,作了某個決定,一回過神來,隱約也覺得我中有我的外祖父,應該是受性格遺傳驅使吧。

有些朋友會覺得佛教總是強調回到當下,覺察自己的情緒,但當覺察到問題、甚至問題的根源,那又如何?


找回內在情緒

正念就像是太陽,而我們的無明就如影子。

只要你覺察到位,你自然會有「啊!我明白了!原來係咁!」,然後一個會心微笑,問題就像太陽照在影子上,消失無蹤了。

另一個方法,梅村有一首歌,名稱為 “Please Call Me by My True Name”(請以我真實的名字呼喚我)。我們這一代詞窮,不開心時只知自己不開心。但只要你停下來,問一問你的內在小孩,他會告訴你他「不開心」的背後,是因為感到「被遺棄」又或者是「絕望」、「無力」、「孤獨」等。「不開心」只是一把雨傘式的形容詞,當你可以準確地辨析到當下情緒的準確名字時,你會發覺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

縱然丁丁媽媽對內在小孩有懷疑,但她堅持學習。現在她找到那個小孩了!只是比較陌生而已。媽媽在這個年紀還努力修正,作出嘗試,我是打從心底的感恩。因為她努力的背後,都是想我和弟弟安心,讓我們看見她願意為自己及家人和好,走過這輩子該走過的情緒。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