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因為香港是個已發展的城市,加上近年本土運動興起,身邊的一些朋友多見投入於種種重新思考生活的「運動」。有的離開都市,秉持「半農半X」的精神,落田當個半職農夫;有的由家居開始,身體力行,實踐與推廣無雪櫃生活;有的則從身邊的社區出發,擔任社區肥皂師,提倡可持續生活和有機工作;有的則組成動物保護團體,照顧因種種原因而流落街頭的動物……。這些生活實踐不單代表着工餘的另類生活風格(Life Style)與品味,更或多或少是重估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基礎價值。可以這麼說,這是一場具有一定革命性的「新生活運動」,參加的人愈來愈多,而在旅法香港學者許煜所編的《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中,我們就可以看見不少這樣的例子。
改變由生活開始
現代文明社會的設計,令人們能夠以最便捷的方式,滿足一己的欲望,而其精巧的程度,讓我們幾乎忘記了眼前的一切,並非必然。試想想,當你早上起來還睡眼惺忪的走到浴室,打開水龍頭,刷牙洗臉,你可有想到眼前正嘩啦嘩啦直下的食水,到底通過了多少的處理環節與操作機制,才來到你的眼前呢?又想一下,為什麼現在到一般的街市或超市買菜,蔬菜會愈來愈沒有菜味,而且還跟我們小時候不一樣,大部份的蔬菜都乾淨得幾乎連半條菜蟲也沒有?到底是乾淨亮麗的蔬菜,還是帶一點菜蟲的蔬菜正常一些?我們沒有問,也不會問。事實也証明,當人們碰上突如其來的災變,才會回過頭來重新審視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甚至價值信仰,並由此茁長出改變的幼苖。
許煜也是由於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事件的刺激,才開始策劃一系列有關環境與生活的講座,他找來不同的講者跟大家分享他們企圖改變生活的計劃與實踐,其中包括藝術家、環境學者、社區經濟經營者、作家、半職農夫、修行人與動保運動份子。本書就是有關講座的整理記錄。
在《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所談及的九個個案中,大部份都有一個共通點﹕對於這些日常生活的改革者甚至革命家來說,「改變生活」不單意味着「食得好啲」、「住得好啲」、「活得好啲」,或在生命中的某些困頓的關口,謀求出路。很多時候,對於他們來說,「改變生活」也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讓他們接觸到不少早已被人遺忘的知識與傳統。例如奉行無雪櫃生活的戴秀慧,家居沒有了終日長開的雪櫃,除了節能之外,她更重新發現與學習傳統的冷知識。她記起從前祖母愛煲湯,每次煲的份量都很多,但喫不完的湯卻沒有放進雪櫃,而是依照古法,臨睡前整煲湯重新煮沸,然後將濕布繞在蓋邊封好;這不是別的,正是古老的食物真空處理法。
無雪櫃生活除了為戴秀慧開啟了有關食物處理傳統知識的大門外,也為她打開了家居附近的社區地圖。要知道,有了雪櫃,為了生活便捷,不少人會自鄰近超市購買預先包裝好、份量偏多的食物。但沒有了雪櫃,我們自然少上超市,若在舊區生活,反而有機會接觸不同的菜檔與雜貨店。光顧這些菜檔與雜貨店,我們除了可以自由決定食物份量之外,更可以自檔主或店主學到各式的食物冷知識,例如蔬菜不單可以用雪櫃保存,也可以用水養。
另一種生活,另一種社群
換言之,「改變生活」也是一場改變生活網絡的運動。戴秀慧在書中便提出了Whole Village的概念。她指出,跟北美流行的獨立屋或大廈單位的模式不同,多倫多北面的另類社區Whole Village蓋的是「多家庭」共管的大房子。雖然大房子中有不同大小與設計的單位,但當中的客廳、廚房與洗衣房卻是「多家庭」共用的,還有共用晚餐和分擔家務與農務的安排。可以想像,「多家庭」共管的大房子,除了節能,更重構了現代人的人倫秩序,讓人們有機會嘗試另一種遠離原子化與異化的社群生活。
筆者自二千年開始,便遷居離島。我相信在不少城市人心目中,這簡直是匪夷所思。每當有新朋友知道我居住在離島,他們一般都會問﹕「你家附近有超市與士多嗎?怎樣買食物?尾班船是什麼時間?尾班船這麼早,不是很不方便嗎?……」他們愈問,我便愈像一個來自冥王星的外星人。若他們知道我是佛弟子,並茹素,他們通常會流露出一種驚訝的眼神,仿佛在說﹕「原來如此!」但我總會跟他們說,其實家住離島並非如想像中那麼不方便,有時我甚至會說﹕「選擇在離島居住,就是為了不方便!」事實上,城市人的生活也許「太方便」了,慢慢地,我們改變了對周遭世界的知覺,所養成的有害的生活習慣,對人對己對環境都造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傷害。其實,選擇在離島居住,不單是選擇另一所房子、另一個環境,而是選擇另一種生活、另一種價值;與此同時,也是選擇另一種社群生活。島民的鄰舍生活很親密,我家除了會為外遊的鄰居上門餵貓,更少不了不時相約飯聚,分享各自的拿手菜餚。試想想,在城市的石屎森林中,你上次是什麼時候跟你的鄰居或朋友見面?一年前?或已許久沒有見過?你跟他們是在什麼地方見面?是消費場所?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是的,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在2012年快要結束之際,不如來做一個決定吧。
推薦閱讀:
許煜策劃,鄭依依主持,戴秀慧等著:《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香港:圓桌精英,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