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父擔棺之孝既深且廣,開示孝行即是世間覺行!

每年六月,又是西方的父親節。不少華人地區都追隨此俗,為父親慶祝。今年疫情仍熾,真不知屆時對酒樓食肆的敬父宴有多大影響。

其實父親節也可不以食為先,轉而一家人參與其他活動。佛弟子如循西方風俗慶祝,也許可以親手烹煮一餐素宴,請家人一起品嘗!

說到佛弟子與家人的關係,不少人都有點誤解。就以吃素為例,有些人甚至聯想到,持素的佛教徒不會與吃葷的家人共食。事實上,通過一些方便的安排,持素者都可與葷食者同檯。而且在互相交流之中,佛弟子可令親朋了解和欣賞佛教各種修行和持守的意義。

此外又有些人,誤以為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與在家父母和親族斷絕來往。這當然也非事實。佛陀一直都以身作則,示範孝道的重要。

佛經記載,佛陀成道,原本對太子離家求道萬般不捨的父親淨飯王得悉後,也欣然接受了喜訊。

然而,大王還是很想和兒子重聚。佛陀從南方一路弘法教化,到了北方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淨飯王隨即派大臣相迎,告訴佛陀希望他早日回國。

果然,佛陀不久之後,便帶著眾弟子回到到祖國。佛陀此回,同時也為父王和眾臣們說法。佛陀有幾位王弟,例如提婆達多、阿難、阿那律、跋提等,正是藉此因緣而出家的。

佛陀逗留數月後,便帶領弟子回祇園去。數年後又回到王舍城靈鷲山竹林精舍安居。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淨飯王的身體開始變得羸弱。直到有一天,大王自知不久於世。他對大臣說,若今天生命斷絕,當不以為苦,只是遺憾見不到兒子和侄兒們。臣子聽到,無不淚如雨下。可是佛陀其時在靈鷲山,相距王宮甚遠,縱使派遣使者亦趕不及了。

根據《釋迦譜卷第二.釋迦父淨飯王泥洹記第十五》載,佛陀在靈鷲山已經用天耳遙悉在祖國迦毗羅衛城的父王與諸王臣對話,又以天眼遙見父王病臥床上,知道父王心中渴望相見,於是領著弟子回城,以圓父王心願。眾弟子也深懂孝道,與佛陀一起回去報答淨飯王的恩澤。

佛陀以神足通躍身虛空,隨即現身迦毗羅衛城上方,放大光明。

待得佛陀到達,淨飯王感觸萬千。其他人也顯得十分難過。《釋迦譜卷》記載,佛陀這樣對淨飯說:「父王是戒行清淨的人,已遠離心垢,今日便應歡喜,不需憂惱,一心思惟諸法,生起堅固之志,深植善根。今日雖然生命將盡,自可寬心無礙。」

淨飯王顯然因得聞佛法而有所領悟,就勸大家不要悲傷,更引述佛陀諸行無常之教。當然,淨飯王雖為世尊佛陀的生父,也無有例外,最終逝世了。

淨飯王的遺體在香油沐浴、以布帛纏著入殮後,佛陀也和一般人沒有分別,黙黙地在棺前守護。

守夜時候,難陀請佛陀允許在出殯時為淨飯王擔棺。阿難、羅睺羅也有同樣請求。佛陀回答說:都允所求,而自己也會同樣擔棺。

出殯時刻到了,親眼看到、或耳聞得悉已成就正覺的佛陀為父王擔棺往火葬場的人民,無不心生感動,而且跪在路旁不停禮拜。大家都十分敬佩佛陀為父擔棺,克盡孝道,為後世佛弟子和其他人樹立了孝行的典範。

這一段記載,先說明了淨飯王慈心教化子民的福德,啟示世人善業的福報。以淨飯王來說,他的福報十分之大: 當生為國王、有子為世尊; 逝世時清淨離垢,捨報即往生淨居天上。

佛陀盡孝,在於一直幫助父親建立尋求正覺的決心,直至父親逝世之前,仍守在床邊為父開導。佛陀以三界之尊,示現為生父擔棺,作為後世眾生的盡孝典範,立下報答父母慈恩的法度。

佛陀在病床前開導父親,開示藉著因緣度眾的大慈悲心,勉勵人人努力精進,求離生死,覺悟究竟。這一種孝,推而廣之,可遍蓋眾生,是一種很廣大很深刻的孝道。

身為世間人,盡孝道可種大善根,亦是大大的吉祥(《吉祥經》: 奉養父母親)。《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盡孝,不只是世間的善行,如能學習佛陀行既深且廣之孝,孝道更是佛弟子在世間的覺行。

延伸閱讀

在佛經裏面,記載了三個關於釋迦牟尼佛自身行孝的故事──談佛陀的孝道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