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詞碑】之慈悲

佛陀問弟子說:「你們看,我指甲上的泥土多,還是大地上的泥土多呢?」
佛陀問弟子說:「你們看,我指甲上的泥土多,還是大地上的泥土多呢?」

「慈悲」本是佛教用詞。慈,梵文為maitrī,又稱「與樂」,意為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英文一般譯作benevolence 或kindness。悲,梵文為karuṇā,又稱「拔苦」,意為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英文一般譯作compassion。

世親《十地經論》卷二有曰:「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亦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其後,「慈」與「悲」合成複合詞,成為我們今天的生活用語。

在佛學中,「慈」與「悲」同為「四無量心」中之一。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簡單地說就是四種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擴展至無限的心念。在大乘佛教裏,慈悲是菩薩的最根本精神,菩薩以大悲願力故,救拔一切眾生苦,如觀世音菩薩便是最深入民心的例子──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菩薩。

關於慈悲,我想起了兩則與佛陀有關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慈悲的獼猴」:很久很久以前,深山裏住有一隻慈悲的獼猴。一天,獼猴在樹上採果子,遠遠看到有個獵人被困於深谷,饑寒交逼,孤獨無援。獼猴聽到獵人發出的哀嚎,頓起惻隱之心,急忙攀下懸崖到谷底把獵人救起,好不容易才背著獵人攀回崖上。獼猴已筋疲力盡,喘著大氣對獵人說:「你為了捕殺生靈,誤墮山谷險些死去,希望你能借此得到教訓,改過自新,千萬別再殺生,禍及無辜。」獵人半臥地上,頓覺饑腸轆轆,惡念一生,欲把眼前這頭獼猴宰殺,以作果腹來保全性命。獵人悄悄拿起石頭,隨即猛力往猴頭砸去!獼猴來不及躲避,慘叫一聲,即時頭破血流,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獼猴忍著痛苦,心裏卻為獵人的不知悔改而悲傷難過,然後對獵人慈悲地規勸:「我今天無緣度化你,但願你來世能時時蒙受佛菩薩的慈光加被,信受佛法而得度。」說完便合上眼睛,昏死過去。你知道這故事中的獼猴是誰嗎?他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

第二個故事叫「泥土的比喻」:有一天,佛陀用指甲在地上挖了一些泥土,然後問弟子說:「你們看,我指甲上的泥土多,還是大地上的泥土多呢?」弟子回答說:「世尊啊!世界多大啊!您指甲上的泥土少得很呢,怎麼能和大地上的泥土比較呢?」佛陀點點頭說:「對啊!具足慈悲的眾生,就像我指甲上的泥土這麼少;而慈悲心尚未被啟發的眾生,就如大地上的泥土那麼多!」這時,眾弟子恍然了。佛陀續說:「我們的責任還很重,要教化的眾生還很多!大家要發大願,發大慈悲心,教育普天下的眾生,讓他們都能開啟心門,愛護一切眾生啊!」

如果佛陀仍然在世,我想,他還會語重心沉地重複一遍:

我們的責任還很重,要教化的眾生還很多!大家要發大願,發大慈悲心,教育普天下的眾生,讓他們都能開啟心門,愛護一切眾生啊!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