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教的七法財:世上有七種無形財產,有助我們成就佛道,並招感各種福報

佛陀開示,出世間的法財有七種。它們有助我們成就佛道,是修行人真正的財富。

《法句譬喻經》記載,佛陀住世時,有一位長者名為修陀羅,家財極為豐厚。他篤信佛教,樂於布施,發願每年臘八日(十二月初八)供養佛陀與僧眾,更囑咐子孫在他離世之後,也要繼續供僧。

修陀羅辭世後,家道逐漸中落。兒子比羅陀心想,一年一度的臘八快到了,家中沒有足夠錢財來供養眾比丘。但他又不想違背爸爸的遺言,不禁憂愁不安起來。

有一天,目犍連尊者前往關懷比羅陀一家:「臘八快到了,你有甚麼打算呢?」比羅陀說:「今年臘八,我會依照父親的遺訓,繼續供養僧眾,只盼各位到時不要嫌棄。」

他向親戚借了一百兩銀子,至誠舉辦臘八供僧大會。當天,佛陀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來到比羅陀家中。夫妻倆滿心歡喜,沒有分毫不悅和悔惱。

翌日,比羅陀夫妻發現借來的一百兩,竟然原封不動的放在家中。但又不知是甚麼原因?會不會有官員來查問?他們前去請示佛陀。

佛陀告訴比羅陀:「請安心使用這些銀兩吧!不必懷疑它們的來源。你能夠守信,又能嚴守戒律,常懷慚愧心而生善,修道者的七種財富──『信、戒、慚、愧、聞、施、慧』都具足了。因此,這些銀兩是你的福德所招感而來的,不會為你帶來災禍。不論男女,具足此七法財者,各種福報都會應然自生。」

比羅陀聽後,對佛法的信心更加堅定,更發願一定要將佛法代代相傳。

七種法財

信、戒、慚、愧、聞、施、慧合稱「七法財」或「七聖財」。它們指引我們修學的方向,讓我們成為真正的大富翁。

一、 信財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亦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對佛法的信心,是一切善法之根本。淨慧法師認為,七法財是依次第而來的:「一切善法都因信心而成就。沒有信心,一切善法都無法生起。由於有了信就能持戒;能持戒就能止惡;能止惡就可以奉行眾善;要奉行眾善就必須多聞,多聞才能分辨善法和惡法。多聞生智慧。[1]」因此,信財位列第一位。

二、 戒財

清淨的持戒,是即使有犯戒的機會,也能做到不犯。[2]明海法師認為,戒律是鎧甲,是訓練,是老師,也是自由──它敦促我們訓練身心,保護我們不受傷害。為甚麼這樣說呢?法師以駕駛汽車為例:

遵從戒律的生活,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看起來受很多規矩限制,但路上有很多的指示牌,而且不同的行車道劃分清晰,讓人走得更快、更遠。沒有戒律的生活,就像在鄉間小路上行走,雖然沒有紅綠燈,但危機四伏,走不快也走不遠。[3]

戒律為我們提供修學的指引,使我們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在語言和行為上不自害害人。在戒律所規限的範圍裏面,我們與他人都幸福安全。因此,持戒的人是富有的人。

三、慚財

我們時常「慚、愧」兩個字連在一起說,但在《百法明門論》等經中,兩者的作用並不相同。

《百法明門論直解》解釋甚麼是「慚」:「崇重賢善羞恥過惡,對治無慚息諸惡行。」《大般涅槃經》〈梵行品〉亦云:「慚者,自不作惡⋯⋯慚者內自羞恥。」「慚」是一種羞恥之心,讓我們反躬自省不足之處,或所造的罪惡,從而力求改善,避免將來再造惡業。

《遺教經論》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慚」像鐵鉤那樣提醒、激發我們反省改過的道德勇氣。

四、愧財

《大般涅槃經》〈梵行品〉云:「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百法明門論直解》亦云:「云何為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

慚與愧有別;慚是對人之羞恥心,愧則是對天之羞恥心──依據世間的道德觀,而止惡行善。它讓我們提醒自己要全心全力地關懷、有益於他人。

聖嚴法師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常把「慚愧」兩個字放在心頭,有三大好處:一是讓我們不敢懈怠,更加精進修學;二是讓我們更為謙虛,尊敬所有人,並且無條件地幫助他人;三是能夠忍辱負重,生起「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的菩薩精神。 [4]

相反,若欠缺慚愧心,便容易懈怠。慚和愧能夠守護信財和戒財等,使它們不斷增進,因此也是法財的一種。

五、聞財

「聞」是聽聞佛法以及世間知識,了解待人處世的學問。經中說佛法難聞、人身難得、善友難得,能夠從經典或善知識處聽聞佛法,就有了得度的因緣。因此,聞法就是殊勝的財富。

宋代的徑山宗杲禪師曾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聞法就像在田地種下種子,在時節因緣成熟時,就會開花結果。

六、施財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若學布施波羅蜜多,無始世來所習慳垢,即便遠離,身心相續,漸能親近一切智智。」藉著施予,我們可以從執著牽絆裏解脫出來。

《金剛經》將布施分為「住相」和「無相」的布施。「住相」的布施,在施予的時候期望善果報,並不是究竟的布施;「無相」的布施,則是不將施人之惠記在心上,也不望名利和回報,完全為了別人的需要而布施,尤如船過水無痕,不生起計較之心。這種布施,三輪(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相皆不著於心,所以也稱為「三輪體空」。

布施是捨離慳貪煩惱、擴闊心量、增長智慧的修持,因此是一種法財;修持布施時,可量力而為,以不傷害自己,同時利益他人為原則。

七、慧財

佛教有聞、思、修三慧:「聞慧」是由經典或善知識處聽聞佛法而得來的智慧。「思慧」是進一步的,由反思所聞、所見的道理而得的智慧。「修慧」則是由修行所證得、體悟的智慧。

當中,聞慧是三慧之因,由聞慧而生思慧,依思慧而有修慧。這斷煩惱的過程,猶如種子(聞慧)生芽(思慧),依芽生莖(修慧),依莖轉生枝葉,開花結果。[5]

信、戒、慚、愧、聞、施、慧七種聖財,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根本,也是我們修行的具體指引。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夠發「聖財」!


延伸閱讀:

微笑也是一種布施

慚愧心的正負力量


[1] 《七聖財——淨慧法師開示》。取自https://bit.ly/3rURcQm

[2] 《五戒的意義與重要性--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取自https://bit.ly/3gSOBQx

[3] 明海法師《人生的七種功德法財(三)》。 取自https://bit.ly/3LCYxvD

[4] 聖嚴法師《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取自https://bit.ly/3HTZoFP

[5] 佛光大辭典《三慧》。 取自https://bit.ly/3oXeXVT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