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地流傳千年的瑜伽焰口法會,是一種普濟地獄餓鬼等眾生的施食法會。《瑜伽焰口》法本含蘊著佛法慈悲與智慧的精神,我們亦可從法本的內容窺見諸佛菩薩自利利他的願心。然而,這流傳了千年的法本,如何運用到我們現代人的的日常生活?
瑜伽焰口法會的起源
廣施悲心的焰口法會,是以救度地獄餓鬼等眾生為主的施食法會。焰口的由來,是源於阿難尊者在林中修習禪定時,遇見由觀音大士變現的餓鬼王「面然」(又稱為「焰口」),他的「樣子醜陋、身體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針鋒、頭髮蓬亂、爪牙長利」,看起來甚為恐怖。
焰口鬼王口吐火焰,從咽喉裏發出沙啞的聲音,對阿難說:「三日後你將會死去,並投生於餓鬼道之中。」阿難尊者聽後,心生恐懼,於是向鬼王問道,有甚麼方法可令他免除這種痛苦。鬼王回答阿難尊者:「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恆河沙數的餓鬼,及百千婆羅門仙各種飲食,並且供養三寶,那麼便能增添壽命,亦能脫離餓鬼之苦,得生天上。」[1]
阿難尊者聽完焰口鬼王的建議後,立刻趕到佛陀座前,請求佛陀的協助。佛陀隨即為阿難傳授「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並叮囑阿難持誦此陀羅尼,這樣就能使食物變化成甘露,遍滿虛空法界,令無量恆河沙數的餓鬼悉皆飽滿,脫離鬼身,生於天上。這便是瑜伽焰口的緣起。
瑜伽焰口法會的意思
從字面的意義來說,「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譯,意指「相應」;「焰口」二字所描述的,是餓鬼道眾生的苦況及特徵。「瑜伽焰口法會」便是指,在佛菩薩悲願的加持下,透過主法金剛上師的身口意三業相應——「手結契印、口誦真言、意專觀想」,救度地獄餓鬼等惡道的眾生脫離苦厄,並令他們皈敬三寶,趨向成佛之道的法會[2]。
瑜伽焰口是冥陽兩利的法會,除了能超拔冥界的眾生,大眾亦能從參與的過程中領受法益。透過儀軌的內容,我們可以體會「無常」的道理。譬如「多聞第一」的阿難,雖是佛陀的堂弟兼侍者,但因過去世所造的業力,亦要面對墮入餓鬼道的無常威脅。
儀軌的第四部分「召請文」[3],金剛上師召喚餓鬼道中的眾生𦲷臨法會,接受此無遮甘露法食。召請的對象來自社會上的各個階層,涵蓋各行各業,包括帝王諸侯、將軍、文武百官、書生、佛道宗教人士、商人旅客、奴婢,乃至六道之中的流轉孤魂等。這一系列不同的召請對象,在法會中都被列為施食的對象,這不難體會到佛教的慈悲是沒有界限的,無論是貴如帝王將帥或是卑如乞丐,只要他們有苦,那都是佛教所關懷的對象。
召請對象中有帝王亦有商人,從世俗的觀點來看,這些身份是權力、地位與財富的象徵,是為一般大眾所迷戀的東西。然而,不管人的財富、地位如何,無常一旦來到,人所擁有的一切亦無法帶走,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只能依著自己生前的業力,於生死苦海中浮沉。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種如夢似幻的人生,並不是我們所追求及依怙的對象,只有三寶才是究竟的皈依處,亦只能憑藉佛菩薩的慈悲願力,我們才有超脫生死的可能。就這角度來說,我們可將焰口法會視為宣唱法義的佛事。
焰口法會能清淨三業
瑜伽焰口除了是冥陽兩利的莊嚴法事之外,它亦是一種修行法門。中國佛教將佛門中的唱誦統稱為「梵唄」——以清淨的旋律,來諷誦經文。
佛教的唱誦或梵唄與世俗(或佛教)音樂,具有本質上的差異。苑長僧徹法師早年接受《佛門網》的訪問時曾表示:「佛教的唱誦沒有渲染的成分,亦不會企圖去牽動人的情緒,使別人的內心泛起波動。事實上,唱誦有助我們隨文入觀,大眾在共修時,彼此的和應會營造出一種嚴肅、莊嚴的氛圍。這些因素可培養我們宗教情操,令我們能夠收攝身心,安住於當下。」
梵唄或唱誦的另一個意義,能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眾生因貪、瞋、癡煩惱等惑,而造作種種善惡之業,更因這些業力而感招永無止境的輪迴生死之苦。我們透過專注、單純地念誦經文或唱誦「讚」、「偈」,能令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專注於淨業之中。換言之,當我們的身體能如禮行儀,這時我們就不作身業;當我們的嘴巴讚頌佛菩薩功德,這時我們就不起口業;當我們憶念佛菩薩的相好莊嚴,我們的意念便不造惡業。總之,只要我們能專注唱誦儀軌,那麼我們的三業能得以清淨。
瑜伽焰口所強調的亦是金剛上師身口意三業的相應——手結印、口持誦、意觀想,並藉由佛菩薩悲願的加持,以及在場諸師大眾同發悲心,才能達到焰口施食的目的。
餓鬼是一種心理狀態
瑜伽焰口救度的對象主要是餓鬼道眾生。投生餓鬼道的業因,是由於慳貪的心理狀態所致。我們可以用一個更為精確的字眼去形容「慳貪」,那就是「貧乏感」。「貧乏感」並不表示貧乏,因為「貧乏」是指缺乏,但對餓鬼來說,他們不一定是缺乏食物,而是他們無法享受食物。這種無法享用的狀態,產生一種貧乏的感受。譬如有些人有億萬家產,但因為不滿足,老是覺得自己的財產不夠。這種「老是覺得不夠」的心態就是貧乏感。
這種貧乏感的「餓鬼」狀態,在我們生活中的隨處可見,有時它還會幻化成「積極進取」。譬如說有些人表面上積極奮鬥,極盡所能的搏取功名利祿,但如果我們去深究他們背後的動機,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奮鬥其實是為了消除自己的貧乏感。但吊詭的是,有些人奮鬥了一輩子,那種貧乏感依舊沒有消除。
那麼我們該如何轉化這種貧乏感(慳貪)呢?貧乏感之所以會產生,很大程度是源自於我們心中「我」和「外境」對立的觀念,這種對立的觀念促使我們不斷追逐自我的滿足。要轉化這種觀念,我們可以從布施及平等觀著手。如法本上所強調的:「然我所施,一切無礙,無高無下,平等普遍,不擇冤親。」
不得不提的是,佛教主張布施的用意,並非只是為了對治慳貪,而是在於從布施提昇至布施波羅蜜,能夠與般若空慧相應,進而破除人我對立的局面。正如苑長在〈焰口知識〉第五集中開示:「金剛上師發廣大心,諦想供養曼陀羅,施甘露食,讓餓鬼趣的眾生出離苦海。」這向大眾傳達「觀法是空及三輪體空的道理」,「以受者、施者、施物三者皆空,體驗緣起性空的真實義。明白諸法既空,就不會生起貪瞋癡的煩惱。貪瞋癡不生,自然不造惡因,奉行眾善。」若法界眾生都能心種菩提,那麼「三千世界,自然淨土處處」。
參考資料
僧徹法師(2024):〈焰口知識:一、二、五〉,《佛法布施歡喜》,東蓮覺苑、加拿大東蓮覺苑。
楊雅穎(2019):〈瑜伽焰口法會的時代意義——惠敏法師專訪〉,《人生》436期,法鼓文化。
陳碧燕(2002):〈梵唄與佛教音樂〉,《香光莊嚴》,第七十二期,香光莊嚴雜誌社,台灣嘉義。
[1] 參閱《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