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念與世俗「正念」(四)

圖:Pixabay
圖:Pixabay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世俗「正念」一詞的誤用。佛教中的正念之所以稱為「正」,是因為它與八正道中的其他要素共同發展,其英文對應為「right mindfulness」。相比之下,世俗「正念」並不源於八正道,因此不應稱為「正」。更準確的描述應為單純的「念」,英文為「mindfulness」,有時譯作「靜觀」。由於「正念」已在世俗修習中成為慣用語,我會在文章中繼續使用,但會加上引號,以區別於佛教正念。

八正道教導我們,道德行為源自智慧,而非社會對是非的規範。因此,佛教雖強調戒律與禪修並重,但其焦點不僅在於成為好人,更在於靈性轉化的過程中,培養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與內心平靜,最終達至解脫痛苦的目標。  

由於世俗「正念」缺乏八正道中不可或缺的智慧與戒律訓練,難以達到同樣深度的轉化與理解。儘管它能緩解某些痛苦(如疾病與壓力),卻未能觸及其根源。因此,世俗「正念」在轉化能力與深層次理解上遠遜於佛教正念。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佛教正念與世俗「正念」之間的主要區別,並分析為何在佛教框架外修習世俗「正念」時,有可能與佛陀的教導相抵觸,甚至造成傷害。

正念的辨識能力

雖然八正道中的所有要素——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彼此相互關連且支持,但正念在其中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它對其他要素的實踐不可或缺[1],起著鑰匙的作用,確保其他要素得以正確修習[2]

在佛教經典中,正念被比喻為城門守衛,識別並只讓該進入的人進入。換句話說,強大的正念有助於在我們與世界互動時,防止負面心理狀態和反應的產生,同時只允許正面心理狀態和反應扎根[3]。正念在其他心理素質的支持下,積極發揮著辨識作用,幫助我們分辨正面和負面的思想與感受。

因此,佛教正念的辨識能力與世俗「正念」常強調的「不批判」方式有所不同。雖然將正念描述為「不批判」有助於減少過度思考,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一說法可能引發誤解,暗示所有心理狀態都有同等價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例如,它可能讓我們誤以為貪婪與不執著同樣被視為合理,或憤怒與友善同樣值得接受[4]

在正念的修習中,基於智慧(植根於正見和正思維)的判斷,並不是對自我的嚴苛批判,而是辨識哪些思想與感受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5]。這種理解使我們能培養建設性的思想與行為,同時放下破壞性的思想與行為。

正念的本質

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討論,八正道中的每一個要素只有在與其他要素一同發展時,才會被視為「正」。簡而言之,佛教正念是一種能促進智慧與覺悟的念[6]

因此,正念與智慧的辨識能力,以及不傷害的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同為八正道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相輔相成,直指痛苦的根源,引導我們邁向道德的完整性與心智的清明,最終達至從痛苦中解脫[7]

錯誤的念

相對於正念(right mindfulness),錯誤的念(wrong mindfulness)——即八正道中第七要素的相反——則可能導致負面後果。雖然錯誤的念同樣涉及專注力,但它並不促進洞察力或智慧,甚至可能導致痛苦或傷害。例如,竊賊需要專注才能達成目標,但這種念(mindfulness)卻無法帶來真正的理解[8]

當竊賊意圖偷竊,並運用念提高破門行竊的效率時,他忽視了自身行為對他人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這顯示了錯誤的念,乃是由錯誤的見解和思維所引導(即八正道中第一和第二要素的相反)。從事剝奪他人財物的非法活動、以不誠實手段獲得金錢,以及在被抓時可能說謊,皆反映了錯誤的言語、行為和生計方式(即八正道中第三、第四和第五要素的相反)。此外,竊賊將精神努力與專注集中於破壞性的目標上,亦構成了錯誤的精進和專注(即八正道中第六和第八要素的相反)。   

從上述可見,八正道的所有要素都被顛倒了,從「正」變成「錯」。這表明,八正道的要素彼此相互作用,既可帶來正面的影響,也可引發負面的後果。當所有要素為「正」時,它們在八正道上形成增長的良性循環,最終導向痛苦的終結。相反,當這些要素為「錯」時,它們則形成惡性循環,阻礙個人發展,加深愚昧與無知,並帶來更多的痛苦。

對於正念的根本誤解,一行禪師指出:「如果你將正念視為獲得大量金錢的手段,那麼你並未觸及其真正目的。它可能看似是在修習正念,但內心卻沒有生起平安、喜悅和幸福;這只是模仿。如果你沒有感受到你的工作中散發出兄弟姐妹情誼的能量,那就不是正念」[9]。我們將在後續文章中深入探討一行禪師對正念的詮釋。

竊賊的例子突顯了正念辨識能力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幫助我們識別哪些思想與行為值得培養,哪些應該避免。相比之下,世俗的「不批判」方式可能讓竊賊合理化或接受有害的思想與行為,未能認識到其負面後果。缺乏辨識能力的念或許能使竊賊更有效地執行其偷竊計劃,但最終只會加深對自己和他人的無知與痛苦。

總結

與世俗「正念」通常採用的「不批判」方式不同,佛教正念蘊含著植根於智慧的辨識能力。通過認清哪些思想與行為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我們能夠積極選擇促進幸福的行為,並放下導致痛苦的行為。這種辨識能力對於防止錯誤的念至關重要,因為錯誤的念不僅助長破壞性行為,還會強化無益的思維模式,進一步遮蔽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  

正如在我們這幾篇文章所強調的,在佛教中,正念既非一種技巧,也不是獨立的修習,只用於緩解心理或身體狀況,或實現特定目標。相反,它是一條全面的修行道路,滲透於生活中的每個層面,並引導我們實現深刻的內在轉化。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通過實際例子來分析,探討世俗「正念」在佛教框架外修習時,為何在某些情況下會與佛陀的教導相抵觸,甚至帶來傷害。

延伸閱讀
佛教正念與世俗「正念」(一)

參考文獻
Bhikkhu Anālayo. (2006). Satipaṭṭhāna: The direct path to realization. Penang: Inward Path Publisher.

Bhikkhu Bodhi. (2011). What does mindfulness really mean? A canonical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Buddhism, 12(01), 19-39.

Gethin, R. (2011). On some definitions of mindfulness. Contemporary Buddhism, 12(1), 263-279.

Huxter, M. (2015). Mindfulness and the Buddha’s Noble Eightfold Path. In E. Shonin, W. Van Gordon, & N. N. Singh (Eds.), Buddhist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pp. 29-53). Switzerland: Springer.

Plum Village App Team. (2020). What is McMindfulness and how to avoid it?. Retrieved from https://plumvillage.app/what-is-mcmindfulness/

Wallace, B. A. (2010). The Four Immeasurables: Practices to open the heart. 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 參考Bhikkhu Anālayo. (2006).
[2] 參考Bhikkhu Bodhi. (2011).
[3] 參考Bhikkhu Anālayo. (2006).
[4] 參考Gethin, R. (2011).
[5] 參考Wallace, B. A. (2010).
[6] 參考Huxter, M. (2015).
[7] 同上
[8] 同上
[9] 參考Plum Village App Team. (2020)。本段為作者根據英文原文自行翻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