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七堂略說:佛寺堂宇配置因應環境及教義而異

福建福州鼓山湧泉寺(圖:網上圖片)。
福建福州鼓山湧泉寺(圖:網上圖片)。

東漢時期,中國已有佛寺,沿襲印度傳統,以塔為寺廟中心,四周建設堂閣。佛教入華後,逐漸深入民間,各地佛寺亦隨之興起。佛寺堂宇的數量丶名稱丶配置,如何制定?本文為大家介紹「伽藍七堂制」。

伽藍七堂緣起

「伽藍」全名為「僧伽藍摩」,譯自梵語saṃghārāma,原指僧眾所居之園林,後人一般解作佛寺[1]。北魏時,楊衒之撰寫《洛陽伽藍記》,將洛陽城佛寺的建築風格丶地理位置丶軼事傳說等,盡錄於書中,其時「伽藍」已是佛寺的別名。

唐宋時期,按常規,佛寺須有「七堂」,即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2]。佛教有多個宗派,各宗的七堂名稱丶配置各異,但大抵是以下七種:佛塔、金堂、講堂、鐘樓、藏經樓、僧房和齋堂。具備七種主要堂宇的佛寺,便是「伽藍七堂」。[3]

七是佛教的吉祥數字,有完整丶完滿之義。寺院的堂宇象徵佛面,七堂分別指頭、鼻、口、兩眼和兩耳,亦象徵人體的頭、心、陰、兩手和兩腳。[4]以禪宗為例,七堂指法堂丶佛殿丶山門、僧堂、廚庫(或者食堂)、東司(東序僧人使用的廁所,西序的稱為「西淨」)和浴室。[5] 其中以僧堂、西淨(或東司)和浴室為禁語之所,總稱三默堂。

佛寺堂宇配置,因需要而各異

各佛宗的堂宇配置,因應環境及教義需要而異。如中國建築學家劉敦楨的《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所記:「唐宋以來有伽藍七堂之稱⋯⋯其簡陋者以食堂、寢堂、庫房、浴室,列入七堂之內,而大寺除塔、佛殿、講堂外,尚具鐘樓、鼓樓、戒堂⋯⋯其設備依教義與需要而異,無一定不變之局。」[6]例如依禪宗修行之道,吃飯丶如廁和沐浴也是修行的一部份,故食堂丶東司和浴室亦歸入禪宗七堂之列。

即使於同一宗派,堂宇數量亦略有增減。大型寺廟均有多種堂宇,如南海寄歸內法傳謂印度那爛陀精舍,有八院、三百房舍,又如大華嚴寺有十二院,皆不限於七堂之數。[7]福建湧泉寺建於唐宋年間,雖是歷史悠久的古寺,也要到十七世紀中葉才具備禪宗七堂伽藍的配置規模。[8]現時七堂專指寺院的主要建築,已不限於七個堂宇。[9]

自隋唐開始,「縱軸式布局」的中國佛寺便流行於各地,重要建築(如佛塔丶佛殿)依次布置在寺院中軸線上,周遭建設配殿丶僧堂等,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左右均衡對稱[10]。三合或四合院落,即配殿從三或四面將主要堂宇圍在中間,是中國的傳統合院式建築。

圖為湧泉寺於明朝時代的配置。天王殿丶大雄殿和法堂建於中軸線,廚房丶藏經殿和禪堂等建於左右兩側。其時尚未具備禪宗七堂伽藍的配置規模(資料來源:鼓山誌)。

考古學者坂誥秀一指出,根據《安齋隨筆》〈後編十四 〉及《本阿彌行狀記》二書,佛教各宗的七堂制度如下:

各宗七堂制度的比較[11]

佛寺的布局井然有序丶和諧有致,盡顯古人的建築智慧。有了莊嚴寧靜丶方正整齊的佛寺,才可安住僧人丶弘揚正法丶匡正人心丶利益眾生。


[1] 伽藍(2017)。載於佛光大辭典。2017年3月27日取自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 白化文(2003),漢化佛敎與佛寺,頁42。北京出版社。

[3] 伽藍(2017)。載於佛光大辭典。

[4] 七堂伽藍(2017)。載於佛光大辭典。2017年3月27日取自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5] 黃蘭翔(2005),清代臺灣傳統佛教伽藍建築在日治時期的延續。載於中華佛學學報第18期,頁178。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6] 劉敦楨(1932),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載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第三期,頁14。

[7] 七堂伽藍(2017)。載於佛光大辭典。2017年3月27日取自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8]  黃蘭翔(2005),清代臺灣傳統佛教伽藍建築在日治時期的延續,中華佛學學報第18期,206頁。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9]  東籬下(2011),略說伽藍殿,《香港佛教月刊》第612期。

[10] 商景桂(2007),中國佛教文化常識,頁118-119。中山大學出版社。

[11] 坂誥秀一(1979),初期伽藍の類型認識と伽藍構成における僧地の問題。2017年6月6日取自「立正大学学術機関リポジトリとは」:http://repository.ris.ac.jp/dspace/bitstream/11266/3479/1/KJ00000189993.pdf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