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承諾 寬恕承諾 (四) ──到達寬恕

寬恕是一種美德:不少人認同美德,但無法實踐,就把美德劃成聖人行為,尋常百姓只可以觀望、觀看,並先在內心卻步、拒絕、遠離。

寬恕是一種實踐:非常踏實,一步步在生活做起,起步的位置,就是一種決心,內心先決定,不願意沉溺仇恨,這是內在的個人承諾,與他人無關,屬於內心過程。

一但有了決定,它也不像子彈火車,不會直線衝行,而是曲線行走,時強時弱、時快時慢,決心有起伏,寬恕之心也有起伏。

寬恕的決定包含知性成份 (Decisional Ecperience) 和感性成份 (Emotional Experience)。知性成份就是思想狀態,仇恨的頭腦重複強化憤怒思想,像「我一定不可以忘記這種傷害」、「我一定不可以示弱」、「我必須給那個人好看」、「我必須讓所有人也知道種種不公平」等。感性成份就是情感上的憤怒,怒火中燒的人感覺全身灼熱、膨脹,就好像一個踏上戰場、手握刀劍的武者,他是來打架的,他是來尋仇的,眼光集中盯著仇人,頭腦和身體同時澎湃訴說「必須討回公道」,整頓衣裝隨時撲出,灑熱血拋頭髗,何妨!

仇恨是戰意,寬恕是為了和平。

寬恕的頭腦不喜歡怒意,總是說著另一些話,好像「仇恨太無謂」、「仇恨傷己傷人」、「何必執著呢」。至於感情上如何由憤怒走向寬恕,中和劑是同理心,受害人竟然可以踏進加害者的位置,穿上他的那雙鞋 (put oneself in someone else’s shoes),並且感受對方也一般痛苦受害,也是紅塵中小腳色,意想不到的憐憫之心到臨,便是淡化憤怒的起始。

著名心理學家Everett L. Worthington, Jr. 研究寬恕,他告訴我們一個人到達寬恕的過程為「REACH」,可以稱為到達寬恕的五部曲:

一    喚起傷害 Recall the hurt

二    憐憫仇人 Empathize with the one who hurt you

三    送上無私的寬恕 (offer the) Altruistic gift of forgiveness

四    內心作出寬恕承諾 (make the) Commitment to forgive

五    抓緊承諾 Hold onto the forgiveness

以上那五部曲不一定順序出現,一個人可以是同時經歷各個不同步驟的組合。

先說喚起傷害,一個人被害自然感覺傷痛憤怒,這是動物性反應,甚至是一種制約作用(conditional response),看見仇人時百感交集,常常是驚恐和憤怒並行。反之,平靜寬恕並不自然,它們不是被傷害後的生物反應,若當事人不刻意經營,可以永久停留在憤怒狀態,離不開,拋不遠,時間過去,不過是感覺稍淡,無法轉換成其他狀態。

對加害者施予同情,這有點天方夜譚,但能夠同情,人與人的位置拉近了,也把仇人可以扯動傷口的力量給否定,仇人看來不再強大,而是平常。這要求當事人可以形而上看到人與人之間的位置:你我蒼生,同等無助,傷害的人殘忍,可能他還不知道善良之好,他的目光如豆,他也無知可憐……。

送贈寬恕的禮物,但必須強調,寬恕不一定等同和解,寬恕可以是內心沒了執著憤怒的中性狀態,看見了仇人不過把他看成一個人,不隨意給觸動痛處,這常常源起一種對傷痛憤怒的厭惡,當事人先想遠離仇恨痛苦,寧願往前走,前路也不一定是如糖如蜜的迪士尼宮殿,但厭惡苦狀,立意逃離,便開啟了希望的道路。

至於人與人能否和解,這在乎信任,有些人選擇寬恕,但不選擇和解,內心坦然,但仍然感受從前仇人並不善良,刻意保持距離,這是安全至上。寬恕是一個人的達成,和解卻要兩顆心同時柔軟,過程都不急,可以慢行。

(四之四,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