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人生是苦,但是苦並不可怕。佛陀為我們提供了這種消解之法⋯⋯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四聖諦——離苦得樂的法門 (五)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續上期)

道諦

道諦是甚麼,其實屬於是聞思修的前兩個階段,然後道諦進入一個怎樣做的階段?我們這裏的道諦其實講的是甚麼?講的是導向涅槃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剛才講了,我不詳細去講八正道的每個條目,因為時間的關係,我這裏講一下為甚麼我們說八正道其實是滅苦的八種方法,而且在佛教的經典裏面,為甚麼不用「八聖方」或「八正方」,而用「八正道」?它是有一定的用意的。我們說方法,不一定是有人驗證過,但是道路一定是人走出來的。山林山野之間一靜寂一片荒草,然後我們怎麼樣在這荒草裏出現一條路,就是人不斷地去走。

那麼這裏的道一定是前人走過的道,一定是驗證過的道。前人是誰?前人就是古佛,所以,在漢語經典裏經常看到佛陀所行之道是古仙人道。「古仙人」三個字,就是如來,叫古如來道。為甚麼翻譯成古仙人?因為佛教剛進來時,中國人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可能是道教的層面上,對仙人,有相對應的理解。如果翻譯成如來,大家對如來不是那麼瞭解。所以佛陀是甚麼?佛陀只是古道的發現者,而不是創造者。像緣起一樣,緣起是不可能被創造出來的,只能是被發現的。 

這個道其實有很強的心理學意涵,讓所有人一聽,這個道是古仙人驗證過的道路,所以就會對「八正道」有深刻的信心,願意去踐行它。另外一方面就是「道」這個字,道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實踐性。道路是要走的,佛陀走過的,古先人走過的,我們今天也是拿來走的,我們只有走到這一個道上,我們才知道這一個道上的風光是甚麼。佛陀光說道,我們光用來念這個道是不行的,所以你要真正的理解這個道諦,必須要親身力行去體驗。那麼重點在哪裏?重點在道不在口,而在行。

三轉十二行相

在這裏我想說一點,「三轉十二行相」。可能有剛剛接觸四聖諦的,不知道三轉十二行相是甚麼。四聖諦有四種,苦、集、滅、道,每一種佛陀都有一個側面的講解。

第一層面的講解是告訴你甚麼是苦集,甚麼是集,也就是像義理的解釋一樣。之後第二遍,四聖諦告訴你甚麼?你應該知道作為一個行者,應變之或者當變之。在《轉法輪經》的對機眾對五比丘說,這是苦聖諦,你們應該知道,三轉我已經知道了,我是一個過來人。然後苦之集是甚麼?苦之集是渴愛,你們應該把它斷掉,這渴愛斷掉的時候自然就沒苦了,我已經斷掉了,這是三轉。最後苦之滅,也就是把渴愛滅掉的時候,苦自然能夠止息。那麼你們也應該去證得這種境界,我也已經證得這種境界了。那麼我通過甚麼樣去證這個境界,就是八正道,因為你修八正道就能證得這種境界,所以你們應該去修八正道,然後我再給你作證,我已經修八正道了。

為甚麼我把這個拎出來再講一下,其實簡簡簡單單的三轉十二行相,它說明了甚麼?說明四聖諦為滅苦方法論的根本依據。而且在中間有一個關鍵的環節是知,也就是知苦,在佛法的踐行上,這個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知苦而滅苦

我們說苦聖諦應變之,或者有的經典翻譯成當之,那說明甚麼?我們必須要清楚的瞭解、見到苦,清清楚楚的觀察到無常是苦,只有這樣我們才為斷苦或者滅苦打下解脫的基礎。所以在四聖諦這一套方法論的基礎下,知苦是第一步。另外一點從解決問題的層面上來看,知苦也就是說認識到苦的存在,你認識到無常是苦,才有可能學會如何與苦保持距離,所以知苦也是滅苦的主動力和必要條件。 

其實佛陀在還是太子的時候,他觀到四門生老病死的現象,覺察到人生是苦。但其實這種感覺純粹是他最初對生命的一種感覺。隨著他的開悟,隨著他的正道,其實他對人生有一個最本真,對生命有一個本質的認識。從它本質的認識,到覺悟之後,知道生命是苦的,然後苦集是甚麼,如何去滅,而後建立一套原始佛教的一個基本體系。

那麼這個體系按四聖諦來講,從是甚麼、為甚麼開始,最終落實到應該做甚麼。佛陀對苦的描述是甚麼?就是深陷輪迴,不得解脫,是為苦。這是佛陀對人生現實狀態的一種形容,一種客觀描述。不管你是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這種狀態都存在。

佛陀的創建與別人的創建不同之處在哪裏?佛陀提出的緣起,是從業力的角度上來追根溯源,又對苦進行審查,也就是說在認識的層面上,佛陀能夠洞見苦生起的整個過程。他不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並且在修行層面上為當時的五比丘,以及後人提供了一套合理又可行的修行方法。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說人生是苦,不錯,但是苦並不可怕。佛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生是苦」這種悲哀命運的消解之法。所以我們學習四聖諦,要理解這個層面的問題才是有意義的。如果說僅僅停留在這裏,沒有以修道論或者解決方法的前提去理解的四聖諦,可能最起碼不是那麼符合佛陀講經的本懷。

(待續)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旭日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次講座實錄,由陳浩、彭瑩整理,薇寧、寶山校對。佛門網獲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訂。

延伸閱讀:
「戒、定、慧」三學的修道意義 ——《比丘尼戒經》講記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