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濁惡世是虛幻不實的一大騙網,易令人陶醉迷失,我們應如何如實知見?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經常從傳媒聽見關於騙案的報道。受害人不但損失財物,身心亦承受沉重打擊。除了一些大家熟識的祈福黨騙案外,近年較多發生的是社交媒體、網 上及電話騙案。雖然這些案件已被廣泛報導,而行騙的手法亦大同小異,不幸地仍然有不少人墮入騙網。受害者多相信同樣事件,不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因而掉以輕心,疏於防範。心理學指出人是會有「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的傾向,根 據主觀願望而非客觀事實去作出判斷及決定。佛法也認為人普遍受貪(欲望)、瞋(情緒)、痴 (見解)的習性影響。在貪取/渴求的欲望及憂慮/驚恐的情緒騎劫下容易失去理性的見解,作出不智的行為。這樣便容易墮入騙徒的圈套。

類似情況在股票市場也屢見不鮮。經常有市場傳聞或消息,某公司會賣殼予大財團;私有化及分拆資產以體現潛在價值;轉型注入新業務以提升盈利能力。基於這些概念及憧憬,相關公司的股價很多時都被炒高,更易令人相信真有其事。雖然股價已急升,股民仍高位追入。最後,可能由於消息未有落實或實際效益未如理想而令股價急速回落。可惜是多數股民都偏向相信股價會反彈而不果斷即時沽出止蝕。反之,主觀地期待股價回升可減少損失,而長期持有已虧蝕的股票。可是這些公司由於質素欠佳,在缺乏新消息刺激,股價每況愈下。更差的情況是公司施展財技如供股、合股及拆細,令股民持有股票的損失不斷擴大。

遇到以上情況,應要冷靜觀察自己的欲念及情緒,不受貪求及恐慌主導,才能客觀如實了解及分析事情的合理性,不致貿然作出錯誤的決定。除了靠自己的警覺而不作出衝動的反應外,也應與可信賴的親友或有相關認識的人商量才作出行動。

五濁惡世亦是虛幻不實的一大騙網,易令人陶醉迷失。很多人為滿足熾熱的「五欲」(財、色、名、食、睡),而付出很大的代價。可是這些感觀的物欲滿足所帶來的快樂並不持久。這就如被欲求牽引,代價是錯配寶貴的時間及精力,同時亦失去知足的自由。

情感方面,不少人也是不自覺沉溺於狹隘及有條件的小愛。主觀地分別敵友,增長矛盾及仇恨。當負面情緒凌駕理性時,就偏向做出傷害他人及自己的行為。過多批判及自我執著,就容易錯失愛的純淨及無私的力量,而未能將慈愛普濟於所有受苦眾生及實踐大愛精神的菩薩行。

透過佛法的「三學」(戒、定、慧)修習可有效管理欲望、情緒及見解,培育如實知見的能力,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處理問題,便不易受貪、瞋、痴習性的誤導而作出悔疚的行為。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48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延伸閱讀:
如何在面對疾病及壓力下仍保持安康?從佛法看「有益健康模型」:理解、應付及意義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84%ba%e6%b0%91%e5%bd%ac/" title="Posts by 鄺民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鄺民彬</a>

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 香港大學佛學碩士、佛法輔導碩士 退休前任職多間證券公司高層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