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乘般若船,度生死海——簡述《大悲懺法》的修持方法

網上圖片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億劫前,值遇千光王靜住如來[1],當時千光王靜住如來傳授了〈大悲神咒〉給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因受持此咒後,隨即證入八地。觀世音菩薩親證了大悲神咒的殊勝功德力,於是在釋迦世尊前說出了此神咒。大悲咒固然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但要感通這種加持力,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去持誦呢?上一篇文指出《大悲懺法》含藏著「境、行、果」的架構,並簡介了「境」的部分——行者所信仰的對象;而本文將簡述它的「行」,亦即修持這懺法的方法。

發大悲心乃感通之關鍵

《大悲懺法》指出,行者想成就修持懺法的功德,就必須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要怎麼「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源慧法師在《大悲心咒懺法講記》中表示:「要運心觀想」。眾生因無明煩惱,而流轉於生死苦海中,所以我們在修懺法時,應祈求十方諸佛、觀世音菩薩,以大悲三昧加持,救度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

在修懺法時,倘若我們能於一切有情能發起這樣的慈悲心,那麼便能成就懺法的功德。因為觀世音菩薩乃「以慈悲心為心」,而我們也學習菩薩一樣發慈悲心,祈求諸佛菩薩拔除眾生的一切痛苦;換句話說,我們所發的這種心與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是相通。要是能與菩薩心心相應,我們便能感通菩薩的加持。

我們不忍心一切有情在輪迴中受無量苦,就應當仿傚菩薩發願,以消除眾生的苦難。知禮大師在《大悲懺》中列出了菩薩的十種大願、六種迴向。從內容的性質來看,「十願」屬於自利、與樂;而「六迴向」則歸於利他、拔苦。

自利、與樂的十大願

大體而言,這些願心內容雖然使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所表達的就是——上求佛道,下化有情。譬如說「願我早登涅槃山」,「願我速會無為舍」,其中的「涅槃山」和「無為舍」所談的,就是「涅槃解脫的境界」;「願我速乘般若船」、「願我速得戒定慧」中的「般若船」、「戒定慧」,就是到達這涅槃境界的方法;「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這裏的「一切法」、「一切眾」、「善方便」,就是菩薩化度有情時所運用的善巧方便。

願心的先後次序,揭示了修道上的因果關係。我們發心普利有情,就必須通達一切法義,所以第一個大願是「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要「速知一切法」,就必須要有「智慧眼」才能了知諸法,所以懺法的第二大願是「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換句話說,「了知一切法」為果,那麼「得智慧眼」就是因了。又例如,「願我速乘般若船」,以「得越苦海」;「速得戒定慧」,以「早登涅槃山」。前者是因,後者是果。

我們祈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令「我早得智慧眼」,以「速知一切法」,是為了度化眾生,令眾生脫離苦海,趣入涅槃,所以懺文的第三大願是「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要度化眾生,就必須運用善巧方便,所以第四大願是「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得善方便」是因,「度一切眾」是果。十願的次序編排環環相扣。由此可見,知禮大師編製懺文的心思是多麼地細密!

這裏衍生一個問題,「發願」本身蘊貪著「欲望」——想得到甚麼,那麼它在本質上與佛教的「放下」(不執取)有突衝嗎?其實,發願亦可說是度化眾生的方便,並非想要去執取甚麼東西。以「早得善方便」為例,如果沒有善方便,我們就不能度化眾生;如果不度化眾生,我們就不可能圓滿佛道。所以我們要圓滿菩提,就須要廣度眾生;想要廣度眾生,就需要「得善方便」。就這意義來說,發願與不執取並不自相矛盾。

利他、拔苦的六迴向

十願屬於「與樂」(慈),是「自利」的範疇。發六迴向心,則是利他的拔苦(悲)。《大悲懺法》主要以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的苦作代表。如「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它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能以大悲心迴向刀山地獄的一切眾生,刀山便會自動摧折。同樣的,若能以大悲懺法的功德迴向餓鬼眾生,那麼餓鬼便可各自飽滿,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加持,能令餓鬼的業障消除。

有人或許會好奇說,為何在六迴向的對象要包含阿修羅?佛教有種講法,三惡道的果報是貪、瞋、痴而起的,貪心重的眾生,可能淪為餓鬼;瞋心重的眾生,死後可能墮落地獄;痴心重的,多數投生畜生。阿修羅雖不歸屬於三惡道,但他們的瞋惡心重,也是處在痛苦的狀態,所以也納入了迴向的對象。按照角度來分析,我們甚至可以說,大悲懺的功德除了能迴向外在的世界,也可以對治我們內心的三毒——貪、瞋、痴。

從這種角度去解讀懺法,合乎它的本意嗎?觀世音菩薩證入八地後,發的其中一個大願是:「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懺文的意思是,若有眾生誦持大悲神咒,而不能得滿願,那麼此咒就不能稱為「大悲心陀羅尼」[2]。反過來說,凡有眾生受持此咒,都能令他所求滿願,那麼此咒就稱為「大悲心陀羅尼」。現在此咒既已名為「大悲心陀羅尼」,可證此咒能令誦持者得滿願,除了兩種情況——不善、不至誠。

所謂「不善」是指,未能發大悲心願,未能與大悲心咒行法相應,並且內心充滿貪、瞋、痴等煩惱。而所謂的「不至誠」便是,身口意三業不恭敬,心不專注,意不誠懇。以這樣的心誦持大悲神咒,是不能滿足心願的,因未能感應道交。由上可見,大悲神咒不但可以拔除眾生的苦,亦能夠消除我們內心的三毒、滿我們的願,就看我們能否真正發善心至誠誦持。

懺悔我與眾生的無始宿業

受持大悲神咒的功效何止這些?在懺法中,知禮大師陳述了誦持此咒的種種功德,包括得受十五種善生,以及不受十五種惡死。而就這些功效的內容來看,我們或可以將它們歸納於四悉檀的範疇裏[3]

眾生因貪、瞋、痴等「惑」而造作了善惡之「業」,再由此業而招感流轉於六道輪迴之「苦」。這樣的業果循環,生死不息。所以在修持懺法時,我們除了發願,還要修懺悔。於三寶前,一心作觀,祈求三寶的慈光加被,令我與眾生的宿業消除,令菩提種子增長。

從以上的簡單說明,我們知道修持《大悲懺法》需要發大悲心、虔敬心、懺悔行。當然這些都只是文字的敘述,想要真正能夠得益的,還是如實地去修持懺法吧。

延伸閱讀

參加大悲懺法會,除了能消除業障,息災祈福,原來還有這些功德⋯⋯


[1] 見於《大悲心陀羅尼經》

[2] 陀羅尼為總持,涵攝諸佛果上一切功德,涵攝法界一切性德。

[3] 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方法可分為四個範疇:世界、各各為人、對治、第一義悉檀。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