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收藏物件背後的情感分析──斷捨離諮詢

可兒是一位年屆四十的專業人士。單身的她跟父母同住在五百多呎的單位,家人經常投訴於可兒雜物太多,彼此為了清理雜物,由平靜地講理由演變成衝突。這一切都由可兒的「寶貝」而起。「寶貝」是甚麼?是可兒多年來收集的物件。

寶貝雖然本質是死物,外人眼中沒啥特別,但它任人擺佈。被擺佈的特質,促使擺佈它的人感到可以控制它,可以擁有它,可賦予意義於它,甚至寄情於它。就是如此,可兒跟「寶貝」建立了特殊關係。這個其實不難理解。人們不是用相簿記錄了自己的歷史,擺放紀念座去標誌一項成就,保留去世親友的遺物作為情感上的連結嗎?「物件」默默擔起了人們內在思想感情延伸的角色,隨著生活中聚合散離、失意得意,人們拋棄物件也不停收藏物件。

可兒約七十呎的房間,堆滿舊雜誌、信件、紀念咭、書本,旅遊紀念品和閒時逛街的小東西。多年積累的物件,是同住父母親極之不滿的垃圾;在可兒眼中,卻是難以替代的「寶貝」,是盛載記憶的容器。在還未尋到自己是誰;在變動快速的世界,還未能找著一份高質素的情誼之時,這堆「寶貝」成了孤寂時的慰藉。當成長期的友伴都一一離去,這些「寶貝」都成為留在身邊的記憶。

可兒擺放大廳的寶貝都給家人拒絕。諷刺的是,可兒同事很欣賞她選購的小東西。「我對這些寶貝有甚麼感受?它們不過是死物⋯⋯有同事看見我擺放在電腦附近的小東西,稱讚它們很可愛很特別;她說我是一個懂得選擇很特別東西的人⋯⋯我感到很高興,於是我更喜歡去買更多⋯⋯。」

可兒除了渴望別人的稱讚,她不斷搜尋「物件」也牽涉「擁有」和「控制」的快感,同時是可兒發現自己是誰的一種方法。房中的儲物架,是可兒的傑作。在這個她稱為「小天地」的角落,欣欣向榮的盤栽,回報了她的付出。放置其中的古老帆船、水月觀音和仿壽山石雕,讓她看見追尋古典美感的自己。在小小的房間,別人眼中雜亂無章。但這是我的小天地。這兒可以表現到真我個性。小天地滋養了她的心靈。

「我讀過斷捨離相關的書刊,它的理念很棒。曾經按著『有效的方法』為自己清理過一堆雜物,但不知不覺間我又重新填滿騰下的空間。」當人們知識與行為不能一致,往往涉及深層次的心理須求和價值觀。可兒顯然跟她的寶貝有著深刻的關係,只靠斷捨離清單和步驟,當然解決不了核心問題。我發現可兒是一個重情的女生,她的內省能力又特別強,於是鼓勵她參加禪修營,讓她跟自己相處,又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幾天休戰期。

「很驚訝!我只帶了一個小行李箱,內裏有幾套衣服和必須日用品。不用說話,靜下心來體驗就生起了平靜和喜悅。回家看到塞滿雜物的房間,感嘆自己竟然被死物佔據了半邊臥床!一向珍重的寶貝,只是我喜怒哀樂的投射⋯⋯我活像從深沉的夢中醒了過來。」可兒參加禪修後赫然發現物質以外的方法,可以滿足內心渴求。一如很多趨向成熟的人,開始從擁有外在物質,轉向內心成長和珍視非物質的價值。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