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來說,天台宗具有最完備的教理組織與觀行實踐法門,亦是中國最早創立的宗派。它涉獵的內容既廣博又精深,就算只介紹當中較重要之思想義理,也不易掌握。為了幫助大家記憶,我將之分成三組,大家可先記下三個數字:三、十和一。
「三」這組包括「三觀」、「三智」和「三諦」;「十」這組包括「十法界」、「十如是」;「一」這組則包括「一心三觀」、「一心三智」、「圓融三諦」、「十界互具」、「性具善惡」和「一念三千」。
大家觀察到這三組有甚麼特別的地方嗎?那一組包含的義理比較多?三、十和一又分別代表甚麼?
先說「三觀」,分別指空觀、假觀、中道觀:
「三觀之名出《瓔珞經》,云: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
──《觀音玄義》卷下
「三智」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
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
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
故言三智一心中得。」
──《摩訶止觀》卷三
以上兩點都和天台宗很重視的「三諦」概念有關。「諦」即是真理,「三諦」指「空」(真)諦、「假」(俗)諦、「中」(第一義)諦。此思想脫胎於天台宗初祖印度龍樹菩薩的《中論》內備受尊崇的「三是偈」: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中論》卷四〈觀四諦品〉
「三是」指「是空」、「是假名」、「是中道義」。「眾因緣生法」是從現象如何生起來說明空的義理。佛陀在菩提樹下領悟的就是空的義理,明白世間萬事萬物都不是單一存在,都依超過一種的條件而存在,每一剎那都在不斷變化──緣聚則生,緣滅則散,所以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當下即是空性,這稱為「真諦」。
「我說即是空」則是從事象無自性的本質立論,直接宣說空性的義理。
例如一個講座需要甚麼因緣?要甚麼條件才能促成?簡單來說是需要地方、講者、聽眾等。世事也是如此,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而一切又一直在變化,就算大家出席了講座,可能突然你想起待會約了誰食飯、去哪間餐廳,那一剎至少你聽不到那幾句了,甚至那時你亦算作離開了講座,講座已不算是講座了。
空性不是甚麼都沒有
佛教強調空,不是說沒有,否則很難令大家信服,因為大家都見到事物的出現和消失。懂得空性,我們便不會執世事為永遠存在、獨立存在或消失,或以為自己可以做主,因為這才是事物的真實面目──佛教通常稱之為諸法實相。
「亦為是假名」否定自性的空,其本身亦無實在性,只是種種方便法門。雖然一個講座不能持續到永遠,但是它有否出現過?有,我們就給它一個名:講座,或更仔細些,稱為天台宗思想義理的講座。它亦有它的作用,可大可少,但不可否定這種如幻如化的現象,它們各有差別,稱為「俗諦」,藉此我們可建立世間一切法。
「亦是中道義」提出中道超越空、假而又不執空、假兩端。李炳南先生說過:曉得是假有,假有可以享受,不可以執著,享受就得樂,執著就有苦。受用是對的,決定不執著,才能做到受用自在。凡夫觀念錯在把暫起幻有的假相當作真的,容易迷惑、造業、受報。相反佛菩薩在九法界、在六道裏面,遊戲神通,自在快樂!因為他們曉得一切都是假的,一樣也不執著,只是自在地受用。
諸法實相 真如之理
那麼如何顯示世間萬物呢?天台宗通過「十」這組來說明有關法界及諸法實相的內容。《華嚴經》以十代表無盡的說法,啟發了天台山的創教大德智顗法師。他在《法華文句》卷三下云:「約十法界者,謂六道四聖,是為十法也。法雖無量,數不出十。」他以十法界代表無量法。
「一」這組內容最豐富,亦最重要,代表天台宗重視的圓融概念。天台宗屬於圓教,強調事物不可以分開來理解。分開地理解只是方便的法門,圓融才是究竟,才是諸法實相。
這三組的義理其實都是為了闡述同一主題:諸法實相。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云:「諸佛覺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應於世。只令眾生得此實相,唯為此事,出現於世,無他事。除諸法實相,餘皆名魔事。」智顗的教學思想通常被稱為實相論,因為他一直關心如何了解和掌握諸法實相。他認為《法華經》開權顯實,即顯諸法實相;暢佛本懷,即開示悟入諸法實相。眾生的修行,就是學習認識諸法實相。
熱愛佛法的四人组將舉行一系列天台宗公開講座後所得的體會,剪裁成片片絮語,向大家輕鬆地介紹首個中國本土佛教宗派的精華──先指出其特色, 然後上溯其淵源,中述其發展和內容,下探其影響,藉此見證印度佛教如何在漢土落地生根,並與中國文化融合,得到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