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心經》蘊藏四種度化眾生的方法:記繼程法師談怎樣如理思惟這大乘經典

繼程法師(圖::www.facebook.com/ChiChernFaShi/)
繼程法師(圖::www.facebook.com/ChiChernFaShi/)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要,為空有各宗所重視的大乘經典。部分學者認為,《心經》的心要,乃是經文最後的咒語,稱為「心經心咒」。於是在讀誦《心經》時,他們會將心咒念多幾遍,認為那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不過,繼程法師於講座中,提出不同的觀點[1],認為心咒的部分不是經文的重點。法師以「四悉檀」來判攝《心經》,說明咒語的部分乃屬於世間悉檀,僅是為了接引眾生之方便,不是《心經》的重點。

咒語能安頓身心

有學者將《心經》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稱為「心經心咒」。依據玄奘法師提出的翻譯原則,「咒語是不翻的」,直接使用音譯,不採取意譯,「保留原來的梵文發音。」這樣在持咒時,咒語的聲音會形成某種力量,「能增加我們的心力、毅力、意志力,於是當我們在實踐佛法的時候,信心便比較容易生起,乃至堅定我們對佛法的信念。」繼程法師把這種修行方法,歸入信願法門裏。

此外,咒語還能安定心身。繼程法師表示:「如果我們修得好的話,可透過持咒來安頓身心,使我們的心身舒暢、輕安,甚至達到一種清明的狀態(禪定)。」咒語,之所以能發揮這種效果,乃至通達禪定,是因為持咒能增加我們的心力,而「心力與定力是相關連的,定力越安定、越深的人,心力也會很強,因為那是處在一種安定的狀態。」換句話說,心力可說是引發定力的必要條件。

不過,法師強調:「從整體佛法的角度來看,只達到禪定的效果是不夠的。這些效果在我們身心裏頭,終究都只是比較表層的作用。」因此,法師認為,修學佛法不能只靠持誦咒語。

以四悉檀統攝《心經》

持誦咒語能增加我們的心力,乃至使我們通達禪定。不過繼程法師指出,《心經》心咒僅是修學佛法的方便;在「四悉檀」中,它乃屬於「世間悉檀」。

四悉檀,是將佛陀的教法分為四種範疇:一、世間(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悉檀。世界悉檀,是指佛陀順應一般人的思想、語言等而說世間之法,使聞者歡喜而獲得世間正智。各各為人悉檀,是佛陀隨應眾生根機的深淺,而說不同的法,使他們生起善根。對治悉檀,指佛陀對應病而給予法藥,以對治眾生的貪、瞋、痴等煩惱。第一義悉檀,對機緣已熟,善根已深的眾生,佛陀直接以諸法實相的道理,使他們悟入佛之知見。

(圖:Pixabay)
(圖:Pixabay)

繼程法師依《心經》的內容、架構,將它劃分成四個段落,每個段落的內容,乃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可視為「四種成就的教導」(四悉檀)。法師遂以「四悉檀」來統攝它。他於是指出:「從『觀自在菩薩』到『不增不滅』,為第一義悉檀,這是最甚深的部分,直接告訴我們『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接著,從『是故空中無色』到『無智亦無得』,是對治悉檀,佛陀用破斥、否定的方法,來對治我們對世間的種種執著。然後,鼓勵大眾行善,行般若波羅蜜,才能成就菩薩道及佛果,這是『各各為人悉檀』,從『以無所得故』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後,心咒的部分,從『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至『菩提薩婆訶』,是世間悉檀,這是適應一般眾生根機而施設的咒語。」

(圖:Pixabay)
(圖:Pixabay)

《心經》的思想關鍵

依照這樣的判攝,《心經》的重點顯而易見,就是前面那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非結尾的那首咒語。這句經文直談空義,並道出人、法、因果三者之間的關係。「在行持時,必有能行者與所行的方法及效果。能行的『觀自在菩薩』,所行的『般若波羅蜜多』,效果便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圓滿成就或修行過程階段。行般若便能照見五蘊皆空,行般若的宗旨便是度一切苦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般若,度一切苦厄是波羅蜜多。」簡而言之,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般若法門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指所修的法;修持般若波羅蜜多,通達五蘊皆空,是因;證悟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則為果。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指行者所修的法,然則就中文經文本身來說,它卻蘊含著兩重意思。法師表示「那是很有意思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經文中的『深』是形容『行』,還是形容『般若』呢?多數人認為,這個『深』是指涉到『般若』,因為無論是在文意上或字面上,般若有不同程度之分,譬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由淺到深。」另一個理解方式是,「深」指稱到「行」,這是指「在行者的程度」,從由淺而深的修持次第。

無論是哪種理解,經文所強調的,總歸是般若智慧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夠解脫我們的所有苦厄。「如果我們沒有般若智慧,則不能見到一切法本質、本性即空[2]。這樣一切法與我們便形成了對立。」事實上,這個所謂的「對立」,其本質根本是空的,「因為一切法之所以能夠顯現,一定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所以因緣生了,相就會顯現。」不過,「一般而言我們只見到現象的因緣生因緣滅,卻沒有見到因緣生因緣滅的本質。」所以,人我對立的自我便產生了。

最後,法師表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以照見五蘊皆空,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這是《心經》所強調的重點。在這追求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用佛法(無常、無我的法則)提醒自己,並如理思惟,將這些法則轉化成知見。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轉化的過程中,如果忽略了禪修,則難以完成。

參考資料

繼程法師(1993)。《心經的智慧》。馬來西亞:馬佛青總會佛教文摘社。

延伸閱讀

繼程法師教我們如何放下禪的包袱——傳承聖嚴法師,超越宗派樊籬

藉墨之顏色,呈禪之默照:繼程法師論禪畫創作

從求觀音到做觀音:繼程法師談《普門品》


[1] 本文乃講座節錄。講座由法鼓山香港道場於去年年底,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講題為「聞聲.觀音《心經》」。

[2] 這是從知識論的層面說的。它不同於從形而上的角度說,一切法有種空的本質。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