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罪得生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出自《觀經》的下輩生文,釋尊先向下品上生的「造十惡輕罪凡夫人」說:「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又有彌陀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明明是一個造惡凡夫,為甚麼稱佛名後,摇身一變,被稱為「善男子」呢?
釋尊又向下品下生的「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兩位世尊三番四次強調除罪得生的唯一正因是「稱佛名故」。
究竟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有甚麼威德神力,致使瓦爍成金,由遇惡凡夫成為彌陀的極樂嘉賓?就憑口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把這個人累世的生死之重罪,一筆勾銷?為甚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具足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具足第十八願所需的「信、願、行」三資糧?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六字釋」
且看彌陀化身、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六字釋」,簡單、直接,堪稱一絕,如下: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南無」是梵語,意譯是「歸命」、「歸投」,代表信心,甚至比信心更深,所以,「南無」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南無」,亦是發願迴向之義,即是發願,願往生淨土,「南無」也是第十八願的「欲生我國」。事實上,歸命就是為了迴向發願,往生淨土。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甚麼意思呢?依上文言,意思是:你只要歸命我,願生我的淨土,我阿彌陀佛的修行就是你的修行。我阿彌陀佛為「南無」我的人修行,將成就的佛功德送給他們!如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言:「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具足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也是具足「信、願、行」三資糧
「乃至十念」是彌陀在第十八願所選定、指定的行業,得到彌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保證。釋迦牟尼佛明言:「具足十念」者,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也是具足第十八願所需的「信、願、行」三資糧,包括佛信、佛願、佛行!
善導大師故言: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果覺名號,在因中發的第十八願,是信願行一體的,也是佛和眾生是一體的。眾生不「南無」(歸命)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法迴施功德給念佛往生人,眾生怎能往生,阿彌陀佛怎能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全名」。阿彌陀佛是為了眾生往生其淨土而成佛,而「條件」就是歸命阿彌陀佛,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任何眾生願生淨土者,非「南無」阿彌陀佛不可。我們歸命,可以像天親菩薩真心起誓:「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也可以「稱南無阿彌陀佛」。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是甚麼意思呢?
最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是甚麼意思呢?即是:六字名號裡具足了信願行,具足了阿彌陀佛成就名號給我們的佛信,具足了阿彌陀佛成就本願給我們的佛願、具足了阿彌陀佛完成四十八大願的佛行,而成為眾生的信願行。由於這個道理、緣故,所以「必得往生」。
「必」是必然、必定,是百分之百,是佛作担保,萬無一失,因為是六字名號的自然功能,只有佛願力成就才能成為定律、真理,否則怎能說「必得往生」!以聖道門的自力修持,斷惑證真的觀念來看,行者尚在因地,覺行未滿,悲智未圓,還具不確定性,隨時退轉,豈能言「必」!
「南無阿彌陀佛」只是六個方塊字或音聲,為甚麼具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力?依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言:「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釋言:阿彌陀佛名號是佛本身的光明、是佛本身的智慧功德相。」
彌陀光明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所謂「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釋言: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眾生因一念無明而流轉生死,菩薩必須破四十一品無明,才能證四十一分法身,可知彌陀名號能使眾生成為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
彌陀名號又能滿足眾生一切志願。就凡夫而言,志願莫如脱離生死,六道輪迴之苦,此因生死的娑婆諸苦之根本;就菩薩而言,志願莫如滿足「四弘誓願」 –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完成佛道為最終目標。
只要人們如是地、老實地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與阿彌陀佛名號本身的義理、自然功能,完全相應,發揮名號本身的作用 – 往生淨土。阿彌陀佛是為了「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之往生大事才成佛,故在第十八願誓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