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信賴最上親,涅槃最上樂」--如何重整你的「人生投資組合」?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筆者的專業是投資分析,今期嘗試從另類角度去探討這問題。根據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人的需求基本上可分為五個層次,如金字塔由低至高,包括生理需求(例如食物、睡眠、性);安全需求(生活穩定、人身及財產安全);社交需求(友誼、愛情);尊嚴需求(成就、名聲、地位);自我實現(發揮潛能、實現理想)。一般而言,當低層的需求滿足了,便會傾向再向上 推進至另一更高的層級。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投放金錢、時間及努力去滿足這些需求。

如大部分人一樣,筆者退休前,焦點都是放在事業上,希望努力工作,賺取多些金錢去改善物質生活,為建立家庭及教養子女作準備,並逐步建立財務安全及自由。在這階段都是以事業及財富為主要考慮。這情況就好像年青時期的金融投資組合,都是偏向較進取,尋求較高回報,承擔較高風險。不過,若投資過分集中,一旦配置錯了,就可能引致較大損失。

凡事有得有失,人生投資也一樣,不斷拼搏上進,難免減少了時間去照顧親人及自己的身心健康。當然,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是可以幫助解決不少生活上的問題。可是其他的存在條件如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及衛生的變化,以及隨著歲月過去而來的老、病、死所衍生的各種適應問題,金錢以外,還需要其他的資源去協助處理,其中包括社交及身心靈資本。社交資本方面,可以透過廣結善緣,多關心及幫助有需要的人,及與有德行的人交往,建立緊密的親友支援網絡。至於身心靈資本,就要靠保持恆常的運動及禪修去累積,例如每天分配適當的時間去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以及內觀反省,提昇心靈抗逆力。

人生的投資組合也需要定期作出檢討、評估及重整。隨著人的成長,投資組合亦應以較保守的選擇為主。如筆者進入人生下半場,條件許可下,按照個人的需要,已作出投資比重的調整,由進取型(以事業為主)轉為平衡型(身心健康、家庭、社交聯繫並重);目標亦由財富分散至社交及身心靈資本的增長。心態方面,則由不斷執取,轉為適時分享。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信賴最上親,涅槃最上樂。」(《法句經》偈頌204)。可見要達致安寧的生活之道,都要從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的健康(physical, mental, soci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取得平衡的發展。佛陀的開示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只要及早作出相應的投資部署,逐步實現相關的計劃,必定取得理想的回報,令生活過得更充實、平安及自在。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45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延伸閱讀:
退休後無所事事,對自己身心健康並非好事?如何退休及進修兼顧?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84%ba%e6%b0%91%e5%bd%ac/" title="Posts by 鄺民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鄺民彬</a>

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 香港大學佛學碩士、佛法輔導碩士 退休前任職多間證券公司高層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