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佛教進入一個地區,總會演變,與當地文化糅合。」──阿姜蘇西托談泰國森林派在英國落地生根

(圖:Craig C Lewis)
(圖:Craig C Lewis)

泰國南傳上座部佛教長老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對南傳佛教影響深遠,創立了主張遵循原始佛教修行方式的森林派。該派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開始植根英國,在西方弘揚南傳佛教,影響力至今仍連綿不斷。

對森林派在英國的工作貢獻重大的,一定要數阿姜蘇西托(Ajahn Sucitto)。他出生於倫敦,1975年前赴泰國,次年在那裏出家,到1978年回到英國,親近阿姜查最資深的西方弟子阿姜蘇美多(Ajahn Sumedho),與幾位僧眾在西薩塞克斯郡建立了希赫斯森林佛寺(Chithurst Forest Monastery,又稱Watpa Cittaviveka),阿姜蘇西托其後再協助創立英格蘭另外兩家佛寺。他於1992年獲委任為該寺的住持,直至2014年退居。他積極以講學和寫作來宣揚佛法,又協助女性佛教徒組織團體。在過去四十多年間,阿姜蘇西托經常前往世界各地。他解釋:「由於希赫斯森林佛寺不是教學中心,我要到各地出席靜修活動作講學,不論是非洲、美洲、亞洲、歐洲,還是澳洲和新西蘭的。」

阿姜蘇西托在接受「佛門網」訪問時憶述,在七十年代中期,英國的佛教圈子很小,其中一個重要組織是在1956年成立的英格蘭佛法信託會,在英國協助培訓僧侶。當時該會邀請阿姜查派遣一名弟子前往英國,結果阿姜蘇美多就帶同另外三名僧人應邀。阿姜蘇西托在其後約一年回到英國,這幾位僧人就以1979年創辦的希赫斯森林佛寺為基地,在西方弘揚佛法。目前英國有六家源於阿姜查的森林派佛寺,常住僧眾共有約六十位。

『靜修中心式的佛教』。兩者不一定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我們作出交集,因為我要教導禪修,因此會到那些中心教授;而其他地方比較著重支援這裏的亞裔人社群──特別是泰國人。」

阿姜蘇西托對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前景感到樂觀,並認為每當佛教進入一個地區,總會演變,與當地文化糅合,例如密宗就融入了大量西藏文化和西藏的薩滿教,其他地方的流派也有類似情況,相信佛教在西方的發展也會一樣。

他指出,目前佛教在英國無疑發展得不俗。單是南傳佛教,全國的泰國式佛寺已超逾三十家,而斯里蘭卡式的小佛堂更不計其數。此外,還有禪宗和藏傳佛教的大量團體,包括各種慈善組織和信託會等。在英國大多數城鎮,都可以找到某種形式的佛教禪修團體。

不過,當地的佛教活動也受到新冠肺炎肆虐打擊。在疫情高峰時,信眾不准進入佛寺,公眾活動自然無法舉行,寺內僧人只好改用網上形式舉辦活動。阿姜蘇西托表示,他們原本對科技不算熟悉,要花很多工夫才辦到網上活動,想不到反應非常理想,群眾表示很喜歡這種方式。

他接著介紹,按照森林派傳統,信眾在英國出家的程序:「你來到佛寺,不能立即成為僧人,要首先做離家者(anagarika(預備出家修行的人)至少一年,然後我們會考慮你是否可以成為沙彌(sāmanera)。你做沙彌一年或更長時間後,覺得自己真的想做比丘(bhikkhu),寺內眾人也覺得你已作好準備,才可以正式成為比丘。換句話說,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兩年時間,要求有意出家的人認真投入。」

近年很多佛教流派重視社會參與,阿姜蘇西托解釋,森林派僧侶大概不算是社會運動家的模式。他們住在村落邊緣,不會進入村裏;也不會介入政治或世俗事務,或從屬任何黨派,那麼在不同觀點的世俗人都會樂於跟他們談話。他認為,一旦僧侶「參與」事務,就容易萌生腐敗的念頭。他說:「我們參與的方式是做大量網上教學、出版有關佛學倫理的書籍,我最近就寫了一本以佛教和環境為題材的書。不過每個僧人具體做甚麼,因人而異。」

生活在現代消費主義社會的在家人,要在生活中找到適當的時間和空間作更深入的修行實在不易。阿姜蘇西托對他們作出這樣的建議:要謹記的是「捨」這個字,要盡量清理、放棄身邊一切,過簡樸的生活。他解釋:「所有你消費的東西,都會反過來消費你。你買一輛車,它其實在對你說:『金錢,金錢,金錢……』因為任何類型的消費,總會引發你追求更多、更新、更好、更厲害、更刺激,又或是不同的東西,沒完沒了。因此你應該盡量捨棄,身外物愈少愈好。對待時間,也是同樣道理。」

阿姜蘇西托補充,這種原則並不只屬於佛教徒的修行生活,而是任何人都適用的做法──只要朝著追求消費的相反方向走,大家就會找到更多時間和空間。他說:「精彩的是,你會發現真的可以捨棄這一切。習慣了以後,這就成為新的常態,擺脫所有噪音、喧嘩和負累,過簡樸的生活!」

原文刊載於佛門網全球版

延伸閱讀︰
與阿姜蘇加多談個人勇氣與佛法的道德目標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