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教正念與世俗「正念」(二)

圖:Pixabay
圖:Pixabay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正念的佛教起源,並將其與現代世俗化的演變作出比較。時至今日,正念因其在改善身心健康、提升工作效率、管理壓力及促進幸福感等方面的效益而廣受認可。然而,正念的根源可追溯至古代佛教禪修傳統,其最終目標更為深遠:徹底解脫痛苦,達至開悟或覺醒。  

佛陀教導正念是轉化之路的一部分,目的是幫助人認清現實的真相。因此,佛教的正念並非單獨修習,而是與其他心理素質一起培養,以培育深刻的洞見,從而實現永恆的幸福與內心的平靜。這種目的和修習方式的根本差異,引發了我們對當今世界如何理解和應用正念的重要思考。     

四聖諦

四聖諦是佛陀開悟後的首個教導,它深入闡明了正念在佛教中的角色和重要性。這些真理為他的教導提供了框架,指引人們走向開悟之路[1]。四聖諦包括:苦——生命本質上包含痛苦;集——痛苦源於渴愛,根植於對現實真相的無明;滅——當渴愛止息,痛苦也隨之終止;道——結束痛苦的方法是修習八正道[2]

第一聖諦指出,痛苦是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討論的,這是因為我們往往將無常的人、事、物誤以為永恆,並執著於它們,彷彿它們會永遠存在。當這一切不可避免地改變時,我們便感到痛苦和失望。這引出了第二聖諦:痛苦源於渴愛,而渴愛植根於對現實真相的誤解(無明)。因此,第三聖諦告訴我們,當我們深入洞察事物的真實本質時,便能克服渴愛,痛苦也會隨之終止。最後,第四聖諦提供了結束痛苦的實踐指南:八正道。    

這四個聖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和修行框架。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佛陀只教導了兩件事——痛苦及其終結之道。因此,前兩聖諦集中於佛陀的首個關心(痛苦的存在及其根源),而後兩聖諦則處理他的第二個關心(痛苦的終結及其方法)。    

八正道

八正道是佛陀為解脫痛苦所提供的實踐指南。它包含八個要素:正見(sammā diṭṭhi)、正思惟(sammā sakappa)、正語(sammā vācā)、正業(sammā kammanta)、正命(sammā ājīva)、正精進(sammā vāyāma)、正念(sammā sati)和正定(sammā samādhi)。這些要素可分為三學,即三個層面的訓練:智慧(正見和正思惟)、戒律(正語、正業和正命)、以及禪修(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雖然這些要素傳統上按此順序呈現,但它們並非必須依序逐一發展,而是相互關聯,彼此支持。以下是這些要素的含義,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促進智慧,實現明智、幸福與平衡的生活方式。

智慧訓練——正見和正思

正見是認識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且不斷變化的,這也包括理解我們的每個行為都會帶來後果,並影響他人及周遭的環境。當我們做出不當選擇時,往往會導致負面結果[3]。一行禪師將這種洞見稱為「相即」(interbeing),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深入探討這一概念。  

正見讓我們理解痛苦的根源,以及甚麼能帶來解脫。這種理解自然引導我們走向正思惟,幫助我們做出明智的決定,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同時避免造成傷害[4]

戒律訓練——正語、正業和正命

正語強調使用善意且有益的言語,在適當的時候,以符合情況和我們意圖的方式表達。正業指的是慷慨、善良與智慧的行為。正命提倡謀生方式應反映解脫的價值觀,並能促進充實且有意義的生活[5]。  

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為正語、正業和正命提供了指引[6]。一行禪師的《五項正念修習》可視為當代版的五戒。他將這些戒律重新詮釋,使其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並能跨越宗教和文化的界限[7]。我亦會在以後的文章中詳細討論這些內容。

禪修訓練——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正精進是在修習過程中保持平衡,這包括在面對挑戰時,以耐心和勇氣堅持下去;同時,在精力過於強烈時,懂得放鬆與放手,順應生命的變化。正念涉及準確地觀察和理解現象,認識其因果關係,以及事物存在的基本特徵——無常、相互依存與痛苦。正定則是將心念專注於有益的事物,使注意力集中,保持清晰並具有目的性。它能穩定並提升覺知,增進我們理解現實的能力[8]。    

三學及其八正道要素的相互關聯

智慧(正見和正思維)幫助我們認識到錯誤的信念如何導致痛苦,使我們能夠看清現實的真相。在這種理解的引導下,我們所做的一切自然會體現慈悲與不傷害,並彰顯我們減少痛苦、追求解脫的承諾[9]

明智的行為能帶來穩定、平靜的心境和清晰的良知,促進心智清明與內在安穩。戒律(正語、正業和正命)因此對心理發展和禪修具有支持作用。而禪修(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則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專注力,使我們能更清晰地觀察和理解事物。這種清晰加深了智慧,帶來更明智的行為,進而促進禪修的深化,形成八正道上的良性循環,助我們持續成長[10]

總結

四聖諦為走向覺醒與解脫提供了全面的框架,而第四聖諦中的八正道則是具體的實踐指南。八正道的八個要素相互支持,幫助我們放下無益的思想、情緒與行為。它培養智慧、善良、慈悲與放下的能力,並促進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行為。最終,它引領我們達致完全的覺醒,結束一切痛苦[11]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繼續探討正念在八正道中的角色,以及現代世俗對其的一些誤解。這將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究竟在修習甚麼。

延伸閱讀
學佛不離「聞、思、修、證」──淺談初機學佛的幾個基本面向

參考文獻
Fisher, M. P. (2014). Living religions. New Jersey: Pearson.
Geshe Tashi Tsering. (2005). The Four Noble Truths (Vol. 1).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Huxter, M. (2015). Mindfulness and the Buddha’s Noble Eightfold Path. In E. Shonin, W. Van Gordon, & N. N. Singh (Eds.), Buddhist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pp. 29-53). Switzerland: Springer.
Irons, E. A. (2008).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Thích Nhất Hạnh. (2003). Creating true peace: Ending violence in yourself, your family, your community, and the world. London: Rider.


[1] 參考Geshe Tashi Tsering. (2005)
[2] 參考Fisher, M. P. (2014)
[3] 參考Huxter, M. (2015)
[4] 同上
[5] 同上
[6] 參考Irons, E. A. (2008)
[7] 參考Thích Nhất Hạnh. (2003)
[8] 參考Huxter, M. (2015)
[9] 同上
[10] 同上
[11] 同上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