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生活壓力與日俱增,抑鬱症與焦慮症逐漸成為現代人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為了回應這些挑戰,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設立的「關懷生命專線」,以心理諮商知識與佛學智慧,陪伴人們重拾內心的安定。
生命專線總督導孫敏華教授最近在《艾瑞克IN新聞》中,分享了專線的服務特色,以及她從基督徒轉變為佛教徒的故事。
法鼓山關懷生命專線 可用LINE預約協談
2006年,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鑑於台灣自殺率升高,於是拍攝影片強調:「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自殺,還有許多的活路可走!」法師於《108自在語》書中也提及,「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為推廣聖嚴法師的關懷生命理念,於2009年成立「關懷生命專線」(02)2311-8585(幫我幫我的諧音),提供電話諮商服務。近年又因應現代人的需要,增加網路諮商服務方式(https://lin.ee/GvgE5bN )。只要透過Line預約好時間,就可以開啟語音談話;由於不分國界族群,美國、澳洲、香港、紐西蘭等地的華人也都曾加入尋求援助。
孫教授的親身經歷:重新看見生命的可能性
孫敏華教授分享,她曾在五十多歲時面臨人生重大危機,內心充滿掙扎與自我否定。身為一名心理學教授,她無法接受自己「無法解決內心問題」的狀態,甚至一度陷入抑鬱。
後來因為一次偶然的禪修體驗,讓她接觸到佛教「緣起性空」思想,進而理解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而生,也因此一切皆無常、皆有可能改變。
孫教授說:「當我真正理解緣起性空時,我開始接納生命中的起伏,明白低谷並非永久,所有困境終將過去。這讓我從自責與執著中解脫,重新看見生命的可能性。」
她進一步分析,不少人因為對生命的「執著」而痛苦,例如對於感情的期待、對過往成就的眷戀,甚至對外在評價的在乎。而佛法引導人們認識事物的真實本質,學會放下執念,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
孫教授特別提到,專線在輔導過程中,始終尊重來電者的需求。若來電者希望,義工會將佛法中的智慧融入諮詢,幫助來電者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因緣和合」的概念常能幫助個案理解生命中的遭遇,學會放下怨懟,轉而用感恩的心面對生命。不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專線都歡迎任何人來電。
她認為,佛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思想,不僅帶來放下的智慧,更注入了面對未來的能量,「當我們明白一切都在變化,我們就能用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將困難視為成長的機會。」[1]
關懷需要被看見的人
專線的義工團隊由具備心理、社工等專業背景的人員組成,其中不乏持有心理師與社工師證照的專家。他們同時深入佛法修行,結合心理諮商與佛學知識,與有需要的群眾結善緣。
孫敏華教授分享,民眾大多因人際、家庭、感情、婚姻、工作等問題尋求協助,而過去大約七成的個案有憂鬱、焦慮問題,需要有人陪伴聊天,透過義工長期關懷可以穩定他們的心靈。專線現有逾100名義工,每月一次在職訓練,督導會和一眾義工研討個案,以及所遇到的疑難。她說:「擔任專線義工的特質,首先是要發自內心地對『人』有興趣。」
「關懷生命專線」義工李師姐分享,她曾輔導抑鬱症個案,對方來電哭訴:「請你幫助我,不要放棄我,我不想真的殺死自己,我想要活下去。」隨著逐次關懷,她幫助對方表達、調整與覺察壓抑的情緒,並鼓勵個案每日靜坐放鬆、觀察呼吸與身心變化。最後個案慢慢走出抑鬱,懂得自我肯定、愛自己,也會回頭謝謝「堅持下去的自己」。[2]
延伸閱讀:
在服務中修行——專訪法鼓山讀書會帶領人陳梓霆
[1] 《引新聞》〈憂鬱與焦慮時代 法鼓山結合心理與佛法關懷社會〉
[2]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法鼓山關懷生命專線 可以用LINE預約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