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何布施飲食會獲得延長壽命、心常安隱的福報?

圖:Pixabay
圖:Pixabay

佛教認為,欲求福報,先要布施。布施可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包括外財施(物質上的援助)和內財施(以體力、知識等來布施),而法布施是智慧的啟發,無畏布施是精神上的支持。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記載,從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向諸比丘開示布施飲食的五種福報。

這五種福報分別是:一、延長壽命;二、身相端嚴;三、氣力增加;四、心常安隱;五、增長辯才。

佛陀解說:「當人缺乏飲食時,就會委靡不振,七日左右就會死亡。因此,布施飲食即是助人生存。而這樣的善行,也將會感得生生世世長壽的果報,且福報財富無量。」

他續說:「布施飲食者,可獲得相貌端嚴的果報。眾生如果缺乏足夠的飲食,臉色就會顯得憔悴、暗沉無光澤;如果有健康的飲食,就會精神飽滿,神形氣足。這樣的善行,也將感得生生世世儀表莊嚴、容貌端正的福報,人人見之歡喜。」

布施飲食者亦可獲得氣力增加的果報。佛陀說:「當人沒有足夠飲食時,身體就會虛弱無力。因此布施飲食,即是助人獲得健康與氣力,而布施飲食的人,也將會生生世世力氣充沛、體魄強健。」

此外,布施飲食亦可獲得身心安隱的果報:「當人缺乏營養時,就會心中愁苦,坐立不安。所以布施飲食,即是從精神上給予支持、施予平安。這種『施安』的功德,能讓自己將來身心安穩、無有畏懼;在人間、天上也不會遭遇重大災禍,不但財富無量,所到之處,更常常遇到良善的人。」

佛陀續說,布施飲食者,也會獲得辯才無礙的善果。「當人沒有食物時,便會身體虛弱,而不能說話。而當氣力充足時,思維自然變得清晰,說話也更為流利。所以布施飲食,就如同助他人增加表達能力;這可以感得世世聰明的果報,不但能說會道、智慧通達,也讓人樂於聆聽。以上就是五種向他人布施飲食的果報。」

他接著開示:「如果我們發廣大心,向有需要的人布施一切飲食衣被,功德無量無邊,能在所生之處得見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究竟成佛,度脫十方眾生。」

一眾天龍鬼神、世間人民,帝主大臣、四輩弟子聽佛開示後,皆大歡喜,為佛作禮。

感召善果、福慧雙修的布施行願

在世上,有些人身處安和樂利的社會,有些人則活在戰亂貧困的國家。從佛教因果角度來說,這些不同的遭遇,都是因為每個人過去的所作所為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因,導致現在不同的果報。而布施就是以慈悲善念做種種善事,與眾生廣結善緣,因而能感召善果,離苦得樂。

普親精舍住持見桅法師開示,同樣行布施,因為所發的心願不一樣,感召的果報也不同:「雖說『善有善報』,但若對善法有所執著,得到的果報也只是人天小果,終有享盡之日。」

例如有人在道場做義工,若他的因心是:反正在家裏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到道場發發心,可以修點福報,又有一群同參道友聊聊天──這樣的因心就福多慧少。如果了解佛法可以讓人離苦得樂,發願到道場掃地,發心布施清淨的環境給大眾;掃過了,不論他人是否讚歎,是否能夠獲得福報,心還是清明自在,這樣便能夠福慧雙修。

修布施時,有時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小心落入了分別計較,思量著哪種方式對自己的損失較小、哪種項目會得到較大的福報,這樣就落入了執著。如果是以有所求、有交換條件的心態來布施,雖然也能得福,功德果報卻是有限量的(註1)。

法師勉勵我們,只要有利他的心,布施因緣很容易成就:「不分貧富貴賤親疏,六道眾生皆可以是布施的對象。所以布施不難,端看自己能否體會布施的道理,有無布施的願心。」(註2)

延伸閱讀:
布施重在「心」!談《雜阿含經》之舍利弗代弟子乞鉢


 註1:中台山月刊94期《歡喜布施 廣植福田》:見帝法師〈智慧的布施〉
 註2:中台山月刊94期《歡喜布施 廣植福田》:見桅法師〈布施離苦得解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