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佛教人際相處之道「四攝法」

(圖:靈隱寺)

問:甚麼是四攝?

答:

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如是四攝事,普攝諸世間。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攝」的意義就是大眾團結的條件。「四攝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慈愛的言語和態度;第三是利行,為大眾利益服務;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動方面同於大眾。四攝法是菩薩在眾生中進行工作的方法,也是權巧度眾的方便法門。

一個人發心修學菩薩道,應廣行這四種方便法門,才能攝受眾生,令入佛智。四攝法不但是菩薩道必修的德目,也是立身處事的準則。若能時時力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個法門,就能圓滿人際關係,增加人間美好善緣,周遭的人也會受到你的感化,進而共創和諧美好世間。[1]

問:菩薩為了利行同事,是否應學習世間各種學問?

答:

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必須廣學多聞。佛教要求菩薩行者學習五明(就是「五種學問」):(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歷數等;(3)醫方明,即醫藥學;(4)因明,即邏輯學;(5)內明,即佛學。五明是學者必須學習之處。 「學處廣大,悲心懇切」是菩薩的條件。大乘佛教號召難學能學,盡一切學。(摘自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

轉載自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66h0g

延伸閱讀:
佛陀說,布施有四種層次,像農田有肥沃貧瘠之別,收成也不一樣⋯⋯


[1] 《星雲大師全集》〈四攝〉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