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在中國,備受在家、出家二眾尊敬。之所以會受到大眾的敬仰,乃與地藏菩薩提倡孝道、重視救度父母有關,因為這思想與中國人重視孝道,講求慎終追遠的價值是相吻合的。對於地藏菩薩的事蹟,我們也許並不陌生,但「地藏」二字的意思我們又了解嗎?它跟「地藏王」又有何差別呢?
「地藏」的意思
在佛法中,菩薩都是依德立名的,即是說菩薩的名號與他的功德、願力有關。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菩薩的名號知道菩薩的功德。
甚麼是「地藏」?「地」是指大地;「藏」有含藏、伏藏的意思。在佛法中,「藏」更有「庫藏」之意。就這意義來說,「地藏」意思乃大地所含藏。從另一角度來說,大地能承托一切,包括山河大地,萬事萬物;亦能滋養一切,如《十輪經》指出:「能令大地一切草木⋯⋯花果,皆悉生長。」
佛法以此法喻菩薩的功德,「能為眾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而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依此菩薩而生起的。也就是說,地藏菩薩既能含藏種種功德,又可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
我們知道了「地藏」的意思,但「地藏王」又是何解呢?這可能與來自韓國的王子有關。
新羅王子看破世情,剃度出家
唐代時佛教十分興盛,東傳至日本、韓國,於是令不少日、韓兩國的僧侶慕名而來,到中土求法。那時候的韓國有三個區域:新羅、高麗、百濟。當時新羅王子看破世情,放下一切,剃度出家修行,他的法號即「地藏比丘」。
唐太宗貞觀四年,地藏比丘前來中土參學。最初時地藏比丘隨處參訪,四處行化,後來到達了安徽省九華山,見深山中有盆地,於是決定在山中結廬苦修。不久之後,當地的士紳諸葛節在遊覽九華山時,發現了地藏比丘以及他所住的石洞茅蓬。
諸葛節見地藏比丘的生活異常清苦,於是上前攀談。在閒談間,諸葛先生才知道,地藏比丘出家前曾是新羅王子,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為的是到中土求法。諸葛節先生深感未盡地主之誼,於是發心為地藏比丘倡建寺院。
站在地藏菩薩旁的一老一少是何人?
建寺必需土地,而九華山的地主是當時的超級富豪閔公。諸葛節決定前往閔府拜訪閔公,並與他商討為地藏比丘購地興寺的事宜。閔公素信佛教,樂善好施,對地藏比丘亦甚為敬仰,當他知道建寺一事時,表示十分樂意為地藏比丘捐地建寺。
閔公即對地藏比丘說:「九華山頭的土地,隨您取用。」地藏比丘答道:「只要一袈裟的土地就足夠了。」話音剛落,地藏比丘即以神通力,將身上的那件袈裟擲向空中,袈裟一展,覆蓋了九華群山。
閔公見到這般景象,內心甚為歡喜,不但捐地建寺供養,而且允許他的兒子跟隨地藏地丘,出家修行。閔公的兒子法號「道明」,為地藏比丘的侍者。地藏菩薩像的兩旁,有時立著一位老人及一位年少比丘,這便是閔公父子了。
寺院建成後,來自十方的參學者甚多。寺中的大眾致力修行,專心辦道,弘法利生,回饋大眾。地藏比丘自建寺後,一直帶領大眾精進苦修,直至唐開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安詳示寂,世壽九十九歲。
當時的佛弟子都認為,地藏比丘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示現於中土,所以大家稱之為地藏菩薩。也許因地藏比丘是新羅王子之故,又稱之為「地藏王」,而九華山亦成為了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聖地之一。每年的農曆七月三十日,九華山的香火特別鼎盛。
一般大眾信仰地藏菩薩,都知道地藏菩薩立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但地獄真的有一天會空?想度盡地獄的所有眾生,跟薛西弗斯這位「悲劇英雄」有何不同?下一篇將會探討如何讓地獄清空。(三之一)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印順導師(1992):《佛法是救世之光》,正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