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懷抱,放眼宇宙,過非一般的學佛人生──衍空法師談《天地一沙鷗》中的啟示

佛門網早前訪問了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衍空法師,談及中心新一屆的碩士研究課程。法師借用了美國名著《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發表對佛法和教育的看法,現謹整理如下,並設立新專欄「校園‧學緣」,希望和莘莘學子分享。

《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是李察・巴哈所創作的寓言小說。內容講述一隻名為Jonathan的海鷗。牠與眾不同,認為海鷗飛翔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為了捕食而已。牠於是想,到底自己能否飛得更高、更遠呢?在Jonathan的角度來看,牠是為了飛翔而飛,為了達到理想而飛。

起初其他海鷗都嘲笑牠,著牠不要浪費時間。Jonathan仍然堅持下去,為了飛翔,每次都受盡苦難,弄得精疲力盡,有一次更掉進水中。衍空法師道:「牠有沒有放棄?沒有。」到了最後,因為足夠的毅力和執著,他終於發揮潛能,成功飛得最高、最遠!「Jonathan 不甘願過平凡的一生,選擇衝出舒適圈(Comfort Zone),過非一般的海鷗生活。」他勸勉我們學佛,亦當如此,目光不應只集中在身邊的事物,而要放膽衝出去。明知困難,仍要繼續向前。「很多人生活每天都是上課、下課,上班、下班,模式一成不變,但我們仍然可以放開懷抱,不局限於一點之上。宇宙明明很大,然而我們的內心卻非常狹窄,受制於慣性思維,讓習氣牽著我們走。」

釋迦牟尼出家當初貴為悉達多太子,錦衣玉食,妻兒成群,如此美滿人生,他卻恁地拋棄,只因出遊四門,在街上見到生老病死四苦,深感人生無常,而決意出家,尋找真理。衍空法師認為,在這方面看佛陀是最具創意的人,也是最不傳統的修行者──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多麼的迂腐,釋迦牟尼在這個環境下成長,身為剎帝利一分子,卻能夠拋棄慣性思維,重新如實觀察這個世界。正因為如此,他掌握到破除眾生對「我」的執著。「一旦破除我執,人生的空間便豁然開朗了。我們學佛,是要以這樣的目標為念。」

法師最後分享,若我們對現在的人生感到困難及不舒服,即證明過往的生活模式仍有可待改善之處。「要有新的投入,才有新的產出。學佛便是其中一個好辦法,讓你追隨佛陀的腳步,學會從另一個嶄新角度體察世間現象,從而推動自己增加對生命的熱誠。」

學佛如是,學習世間學問亦如是;學生如是,教育工作者亦如是。放開懷抱,放眼宇宙,就有機會飛翔,讓生命更加豐足。

學佛路上,大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疑惑,故此佛陀多番強調善知識的重要性--「近善增功德,近惡增猶苦」。新專欄「校園‧學緣」,現誠邀教育工作者、學生、四眾弟子,發表對佛法和教育的各種看法,共同學習釋尊流傳下來的智慧,以期收相互砥礪之效,歡迎諸位不吝賜文。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