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禮儀師鍾家樂承傳不滅的職人魂:四方結緣盡心服務大眾

禮儀師鍾家樂服務細心,多角度思考,由客戶的需要出發(拍攝:希妮窩)。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在VUCA的時代,談生論死的教育進一步發展,以往忌諱的死亡教育在年青一代的支持下慢慢滋長起來。世界殯儀協會認可首位香港殯葬禮儀師鍾家樂,是一位香港本地死亡教育的主力推動者,活躍於各方相關的教育活動。承傳祖業的同時,鍾家樂(阿樂)馬不停蹄傳承殯葬業的知識,擔當起死亡教育的重任。

80後阿樂點子多多,今年他經歷人生不少的第一次。第一次參與演戲,在《無憂之旅》香港版擔任演員。第一次衝出國際,成為奧地利雜誌“It’s A Passion Thing”的封面故事人物 (Issue No. 8)。阿樂子承父業,自15歲由執骨工作做起,後來到澳洲留學,回港遇上金融風暴,順勢全力投身殯葬業。十年前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現時有十多名員工。由於各人的工作時間不穩定,阿樂對他們提供的禮儀師培訓,往往不厭其煩講三、五遍。

當阿樂見到自己成為封面人物,把香港的殯葬業衝出國際,那份榮譽感和感動難以言喻 (圖:被訪者提供)。

講到已故音樂人黃家駒墓地遭破壞事件,他回憶道:「當年家駒的彩色相片,是我與爸爸的伙記四眼哥一起換的,都是按亡者家人的意願去執行。當看到有人破壞它的時候,真是心痛。」鍾家樂說:「這個行業具其獨特性,正正因為我在前線,便會有更多故事可以分享,而這些故事可以影響到這個世界。」他補充說:「教育十分重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一個中學時代我教過他打籃球的學生,現在一年都會見幾次。他說,我改變了他的人生。所以我很相信教育和文字的力量。」

這名熱血灌籃高手,中學曾有夢想打入NBA,仍然百忙抽空打波 (圖:被訪者提供)。

推廣死亡教育    為精神文明加把勁

訪問當天,阿樂在面書發了一個徵集參加者的貼文:香港死亡教育協會第三次召集,附圖是一堆「黃紙」,實在令筆者感到好奇。若果認同香港人需要增添一點精神文明的養分,當中死亡教育必不能缺。動筆時,發現鍾家樂在IG的自稱有所改動:1st World Funeral Organization recognised Funeral Director in HK (首位世界殯葬協會認可香港禮儀師)、Thanatologist(死亡學家),Death Educator (死亡教育工作者)、Lecturer、CEO、Artist。心想:這些名號實在貼切他的專才,不經意滲出那份職人魂。

幹勁十足、誠懇、有禮、活躍的阿樂身材高大,樣子俊朗,中學時視籃球為人生的第一位,結婚生子後視太太和家庭為第一位,經常掛在嘴邊都是「愛」、「感謝」和「學習」,這位暖男因為好學上進,自然與四方廣結善緣,也頻頻受到各宗教領袖邀請出席活動。「對人生有追求,不能封鎖自己。像海綿一樣,接觸不同的人,從他們身上吸收不同的智慧和知識。」他分享道。

與佛有緣    結拜佛子果麗

約10年前,回憶起初時辦佛教儀式,經驗和人脈不足,發現要找到做助念懇切和態度慈祥的僧團原來有難度。終於有一次,阿樂遇到俗家弟子果麗師兄,之後的佛教法事都找她代勞聯繫僧團。「你做得好好,跟你有緣,叫我一聲『契媽』吧!」阿樂回想起當年契媽的親切鼓勵對話,一時感動起來。阿樂指果麗師兄是位真修實煉的修佛之人,與世無爭,經常帶他探訪不同道場,學習拜懺和唱誦,又教授他不少佛教喪禮的知識,開闊他的眼界。果麗師兄的盛情難卻,阿樂從此叫她「契媽」;大日子互送大禮給對方,又會出席彼此的家庭活動,關係很親切。

阿樂曾跟隨果麗師兄 (圖左)  和印和法師學習念懺,以學習對佛教的知識 (圖:被訪者提供)。

在大大小小的喪禮上,阿樂可謂見盡人生百態。有喪母而暴瘦二十磅的孝女;四兄弟不和、互相推搪,令到母親的喪禮籌劃進展困艱;出殯朝早大哥要大聲呼喊「吵夠未?!要幫阿媽辦事呀!」頓時叫停吵架不斷的嫂子;老婆把自己亡夫的骨灰遺忘兼遺留在紅磡的辦事處八年之久……阿樂隨便道出的真實故事,個個都充滿戲劇性。

「人就往往未參透,沒有珍惜眼前人。趁父母在世,回家跟他們抱一下吧。我都好想阿爸仍在,他去年已離世。」阿樂聲音開始有點低沉,緬懷著父親。

著重傳承真知識   提升禮儀師的專業水平

他著重真知識,要了解每個環節、用品的作用和意義。他分享道,真正稱職的禮儀師,要有足夠知識和洞察力去平衡客戶在宗教上、情緒上、經濟上的需要,目的是讓在世家人有一個場合去送別亡者,暫時放下傷痛的情緒,是一個集體療傷的過程。

他發現,近年選擇無宗教儀式追思會的人數有上升現象。大家不受制於各自不同的宗教包袱、儀式等束縛,在靈堂上播放亡者生前喜歡的歌曲,放他喜歡的東西,讓親友以各自的方式去表示道別,默禱、上香、鞠躬都可。阿樂強調籌辦喪禮,心態不能只為糊口,或看作一項商業活動。

阿樂認為喪禮的意義是讓人有情感抒發的空間和時間,讓人放低情緒,而這個過程因人而異。他每遇到客戶有父或母離世,立刻找他查詢辦後事的時候,阿樂會首先安撫客人的情緒,回應說:「你千祈不能不吃東西,不然你會無力氣幫你的至親辦後事。」另外他會提議人們遇到喪親之那刻,先讓自己哭,哭夠便休息,因為收到消息的時候,沒有足夠理智去處理後事。阿樂形容在那些時刻,每句說話都要慎言,否則會造成二次傷害。

香港在家離世有進展   多一點人性化

阿樂思想敏捷,立刻聯想起便分享:回教速葬是行孝的表現。但因應不同國家地區的法例、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家鄉風俗、不同家庭和亡者生前的意願等,處理的方式都要細心度身服務。佛教一般會建議在亡者彌留或往生後隨即助念,但由於香港的病床位緊張,除非親人住在佛教醫院或提供安寧服務的醫院,否則跟本沒有喘息時間,遺體便要立刻移走處理。阿樂認為這樣做人性化不足。

「在居處離世」的概念在本港社會尚未普及,經過幾個社福機構多年爭取和推廣教育,相關的法例才得到修訂刊憲,訂明今年6月3日起,在院舍離世的院友生前如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離世前14日內曾接受一名註冊醫生診治,且死因證明書註明死於自然,則該死亡個案無須呈報死因庭。政府指,新安排可讓居於院舍的末期病人更易選擇在居處離世。

阿樂婚後以家庭為第一位,珍惜每分秒的天倫之樂 (圖:被訪者提供)。

籲珍惜生命   加強死亡教育

阿樂指出,同鄰近國家地區比較,香港的喪葬文化落後十多年。另外,加上醫院配套又不足夠,因此,他籌備成立一個香港死亡教育協會,希望加強力度和廣度去推動死亡教育。希望提高大眾有關喪葬文化的認知,在生前開始準備面對死亡,減低死亡對人們的身心衝擊。

他建議向幼童講死亡,用比喻方式去說,例如用花和樹。小學可用寵物死亡去講肉身和靈魂,例如把死亡說成「靈魂去了彩虹橋」。對中學一年班可以單刀直入講,向中四生開始講不同宗教生死觀、自殺問題。大學可以研討死亡。

阿樂示範說:「人生好像一架列車,總有人上車落車,談戀愛就算失戀都不能(去自殺)。叔叔都拍好多次拖才結到婚。」

至於從業員培訓方面,英國和台灣等都有禮儀師的專業證照課程,畢業後才可從事殯儀行業的相關工作。但香港入行依然主要靠人脈,沒有明確的專業職業架構。阿樂也計劃擴大職業教育的工作。

阿樂馬不停蹄與各大機構、團體合作多元化的生死教育活動,例如墳場導賞、躺棺材體驗、講座、紅磡殯儀區導賞等等,內容引人入勝(拍攝:希妮窩)。
阿樂馬不停蹄與各大機構、團體合作多元化的生死教育活動,例如墳場導賞、躺棺材體驗、講座、紅磡殯儀區導賞等等,內容引人入勝(拍攝:希妮窩)。

訪問結束後,阿樂要趕去北角找新辦公室。「這裏租約快到,最近正在找港島區近地鐵站的辦公室新址,到時會設一間教學房、一個Emotion Corner,讓人傾吐放下所有不開心的事。另一個角落讓人開心share我的藏書。」阿樂似乎意猶未盡!

為小學生、家長、教育及輔導工作者舉辦多場《我的主人是禮儀師》繪本導讀(拍攝:希妮窩)。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