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人民服務,無我奉獻,甘願為眾生當牛作馬──禪者的風貌(下)

(續上期)

立處皆真

第二,立處皆真。這是講禪師的心已經從好惡的情緒裡解脫出來了。普通人生活在愛憎取捨之中,心不能安住在當下。「立處皆真」這句話來自於《臨濟禪師語錄》。臨濟禪師說:「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到哪裏都是主動的。作主不是說主宰一切,而是說他在面對人生的一切逆順境界時,都是自在、自由的。「立處皆真」,凡所立之處,都跟真理不相違背,言行舉止都符合真理。「途中即家舍」,途中就是家。家,作為要達到的目標,不是在遙遠的他方和未來,當處就是,當下就是。任何時候都能體現出生命的最終價值,禪師有這樣的心態,所以他能夠安住當下,一切都好,一切都肯接受。

虛雲老和尚是開悟的大禪師,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巨大,我的師父凈慧老和尚曾經做過他的侍者。有人問我師父:你跟虛雲老和尚這麼多年,他給你印象最深的是甚麼?師父的回答給我的感觸很深。我以為他會說某一天發生了某件事,他沒有。師父說,虛雲老和尚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任何境遇下,都不抱怨,都很自在,一切都是好。在雲門事變中,虛雲老和尚被別人圍攻毒打,他沒有任何怨言;在他一百多歲的時候,還去修廟,很投入,很自在,他永遠住在那種平和的心態裏面,沒有說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要那個不要,沒有說現在自己很糟糕,他沒有抱怨。

禪者的心具有三個特點,我曾經把它概括成「禪心三無」。哪三無呢?

第一是無憂。禪者從來不會為未來擔憂,不會為自己的前途命運、得失利害而擔憂,也不會為自己死後怎樣而焦慮。他是徹底的無憂。不是生活裏有吃、有穿、有住以後的無憂無慮,而是對於生死大事的無憂。

第二是無悔。禪者從來不會為自己過去的言行而後悔,不會因為自己過去的事做錯了,心裏就背包袱。已經過去的事,在他的心中沒有任何積壓。這不是說他忘記了,而是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他的心就像竹籃打水,永遠是空的。我們普通人則不然。我們的心往往裝了很多東西,過去的東西全都裝在裏面,越裝越多,活得很累。我們過去做了錯事,很後悔,可是又不能從頭開始,所以徒然後悔,給自己造成了很大壓力。很多人說,如果再過一次就好了,一切從頭開始。可這是不可能的,過去只有一次,不能重新再來。

第三是無怨,沒有抱怨。禪者對於現在的處境,總是正面地接受,不逃避。他是以正面態度對待落到身上的一切,無怨,總是欣賞,總是感恩。

可見,立處皆真就是安住當下,不糾纏過去,不希冀未來,也不在現在的抱怨中。心在哪裏呢?心永遠是現在進行時。在生命的每一個當下正在發生的,我們要全力以赴、全體承擔,安住在當下。跟過去,斬斷;跟未來,斬斷;跟現在的牽連,斬斷。從這裡解脫,就叫安住。

做牛做馬

第三,做牛做馬。做牛做馬是指奉獻。禪者從自私中解脫出來,他的一切作為都是奉獻。大慧宗杲禪師有一首詩:「桶底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碧潭清。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前面兩句是講開悟的過程,「桶底脫時大地闊」,比喻心開,光明透亮。「命根斷處」是指意識之流斷了,過去一向以來對待事物的方法、態度全然被轉過來了。開悟不是得到某一個觀點,而是對待世界人生、包括對待自己的整個態度,全都轉過來了,來了一個大翻身。這個時候應該做甚麼呢?「好將一點紅爐雪」,我們的煩惱好比是雪,它在智慧的紅爐裏馬上就會化掉,轉變成為奉獻,「散作人間照夜燈」,認識了煩惱即菩提以後,再回到人間去照亮黑暗、照亮他人。

中峰明本禪師講,開悟以後的祖師,有各種各樣的行為舉止、各種各樣的生活道路,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他的道理和用心。有的到深山老林裏隱居;有的到人間,像道衍禪師,參與世間的事;也有還俗的:元朝有位宰相叫劉秉忠,他年輕的時候就是一位禪師,後來他做了忽必烈的近侍,最後做了宰相。蒙古人剛剛到內地來的時候,對中原文化不瞭解,做了很多蠢事,比如說,把種糧食的田地改成種草、作牧場等等。當時就有很多高人給元朝皇帝提建議,要他擇用漢地的讀書人為官,管理地方行政,種糧的地不能種草。這些意見就是由劉秉忠轉呈給皇帝的。劉秉忠對於保護中原文化、引導蒙古人適應內地文化,起的作用特別大。他以前就是個出家人。有一位禪師開悟以後,到河邊擺渡,誰也不知道他是甚麼人。要是現在,那就不得了,如果我說我是大禪師,馬上身價百倍。那個時候他去擺渡,如果是現在,也許會去做計程車司機,少收錢,或者不要錢,做好人好事。有的禪師開悟以後,在十字路口搭個茅棚,每天在那裏煮水,給大家施茶。因為過去交通不發達,人們用腳力趕路,往往會感到很渴。還有的禪師開悟以後,專門修路。虛雲老和尚就碰到過這麼一位修行人。有一條路特別長,路況很糟糕,但是沒有人修。這位禪師一個人去修,今天搬一塊石頭,明天弄一筐土,最後把這條路給修起來了。

禪者開悟後的生活,雖說是回到了人間,但是心態跟開悟前大不一樣,因為這個時候,他完全是隨眾生的需要,做幫助眾生的工作,沒有甚麼佛不佛的觀念,更沒有自我意識。眾生要吃飯,如果我跟他講佛法,他能飽嗎?他要吃飯,我們就只能給他飯吃。如果他有病,跟他講佛經,病能好嗎?就得給他醫藥。眾生貧苦的時候需要致富,如果我們在那裏打坐,能把錢弄來嗎?不行。所有眾生的正當需求,我們都要幫助他們,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再引導他們向道。等他吃飽了、病好了,突然想起來,哎喲,我心裏還有一個問題,還有一個生死大事沒有解決,我生前從哪兒來?死後到哪兒去?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跟他講,過來過來,我給你講信仰、講佛法,教你打坐。但是在這之前,需要做很多利益眾生、隨順眾生的工作。

古代禪師常常用《十牛圖》來描述修行的歷程,最後一幅圖叫「人廛垂手」,廛就是街市上的鋪面。開悟的人,最後到街上去,到店鋪裏,到酒吧、甚至妓院小去,到卡拉OK廳,也去唱歌、跳舞,通過這些方便,讓很多人改邪歸正。垂手是把手伸出來拉人的意思,走到街上的店鋪小去拉人。修行到最後,就是走入人間。這種境界只有開悟的人才做得到。如果沒有開悟,就不要去;你自己如果沒有得到自主、自在,就跑到卡拉OK去唱去跳,唱著唱著,自己就會迷到裏面去了,沒有幫助人,反而被別人拉進去了。要跳到水裏救人,必須自己先學會游泳。

溈山禪師去世以前,廟裡的首座和尚問他,你死後要到哪裏去?溈山禪師說,我要到山下的施主家做一頭水牯牛。不一定他真的就去做—頭牛,他的意思是指,他要去為眾生當牛作馬,眾生需要他做甚麼他就做甚麼。那個時候,他的心完全自在了,完全被調伏了,所以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真正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禪者的精神風貌、人生態度和心地境界,就體現在三個方面。他的悟處高遠,解脫獨立,孤峰獨宿;他的生活態度,是安住當下、立處皆真;他的價值取向,是無我奉獻、當牛作馬。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