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如何以佛法化解「五毒」──貪、瞋、痴、慢、疑,增長福慧?

(圖:Pixabay)

今日農曆五月初一,正式進入「五毒月」。古人說這個月是「五毒月」,是指潮濕容易滋生各種細菌、蟲蟻,所以要多清潔環境,並衍生出划龍舟等「驅邪」活動。

在佛教中,也有五毒,是為對我們造成最大傷害的五種煩惱──貪、瞋、痴、慢、疑。

貪: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想要執為己有,並生起無厭足的追求與佔有。

瞋:仇視、怨恨、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云:「云何為瞋?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在佛教看來,貪、瞋、痴之中,瞋恨的危害最大(「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所以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痴:痴又作無智、無見、無明、不明事理。《阿毗達磨俱舍論》云:「此中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無智無顯。」

《大乘起信論》將無明分為根本無明、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又作「無始無明」,是諸煩惱的根本,因不了解諸法實相,而起了差別對立的心;枝末無明是依於根本無明而生起的種種煩惱。

慢:傲慢、我慢,自滿、驕傲,就像一杯裝滿了水的杯子,其他的水(智慧)就裝不進來了。聖嚴法師說,傲慢的起因是自卑,自卑的原因是無自信,無自信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也是一種苦惱。

疑:對於真理猶豫不決,因而覆蓋清淨的心性,退失信願,無法趨入正法,依之修行。

眾生由於以上的煩惱作祟,於是產生慳貪、吝嗇、嫉妒、自私、怨恨、執著、惱怒、散亂、煩悶等情緒。

諸經論中,多有闡述種種煩惱的對治方法,例如以布施行對治貪欲,以慈悲觀、忍辱行對治瞋恚,以因緣觀對治痴,以堅信三寶對治疑,以謙敬、感恩心對治慢。

(圖:Pixabay)

印順導師認為,瞋、慢、疑的煩惱都跟欠缺感恩心有關,而感恩的培養,可以相應於「善心」(如慚、愧、無瞋、不害等),從而免除或減少忿、恨、惱、嫉、慳、誑、諂、害、憍等煩惱的作用。

如果體認到人我之間的密切關聯,便能培養感恩心,感恩他人的付出,成就自己的成長,進而去知恩圖報;甚至感恩「逆增上緣」助我們增長慈悲心、同理心、包容心。

如此,自然能漸漸減少貪、瞋、痴、慢、疑五毒以自覺;行悲、智、願、行四大法門以覺他。

延伸閱讀:
詠給明就仁波切分享幸福秘訣:感恩自己的五種財富

感恩使人應對無常--陳瑞燕教授帶我們重新思考快樂之道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