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對日本寺院的佛像感到好奇嗎?為甚麼有這麼多種造型?如來和菩薩到底要怎麼分辨?且看駒澤大學佛教系教授村松哲文介紹,如何鑒賞日本佛像。
村松哲文在《日本網》撰文介紹,日本佛像主要分為四類,分別是如來、菩薩、明王、天部。
一、如來
「如來」是指佛陀乘如實之道而來,即謂「如來」;也可譯為「如去」。「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滿法界;「來」是指佛陀的應化身,此「身」為救度眾生「應化」而來。《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因此,「如來」是說佛陀在如如不動的法身中,因悲憫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故曰「如來」。
村松哲文解釋,如來造像的佛像,表現的是無欲者的狀態,鑒賞的重點在於看造型是否簡單。如果只是身著袈裟,即可判斷為如來,例如「(釋迦)如來」、「阿彌陀如來」、「藥師如來」等。
二、菩薩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代表覺、智、道之意;「薩埵」代表有情眾生之意。「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即指以智慧求無上菩提,以慈悲度化無量眾生。修六度萬行,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皆可稱為菩薩。
村松哲文表示,鑒賞這類佛像,如果看見除了袈裟,還頭戴寶冠,或佩有胸飾,或手持某物等的造型,則可判斷為菩薩。例如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等。
三、明王
梵語中「明」是「Vidyā」,代表智慧光明,亦代表密教真言,而「明王」就是持真言的王者。
村松哲文介紹,佛教教義認為,要收服不受教化的眾生,需要變身忿怒形相,將其引入佛道。所以如果看見面露憤怒的佛像,即可判斷為明王,例如不動明王、愛染明王、降三世明王等。
在密教中,秉受如來之教令,為攝召眾生而示現忿怒形者,還有大威德、大輪、步擲、金剛夜叉、無能勝、大元帥等,皆稱為明王。
四、天部
「天部」本來是佛教成立前,在印度廣受信仰的婆羅門教等的本土神祇,後來被吸收到佛教體系當中,成為守護佛教世界的護法神。
佛教也不反對恭敬禮拜神明,但不是皈依,因為恭敬是一時的,皈依是盡形壽的信仰、法身慧命的依止。因此,皈依文有所謂「皈依佛,生生世世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因為神祇也是六道眾生,仍難免五衰相現,輪迴生死,信仰神祇並非究竟解脫之道。
村松哲文說,由於天部本來是印度神祇,所以表現出來的形態也各式各樣。造像如果不是如來、菩薩和明王,則可推斷為天。比如四天王(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多聞天)」、辯財天、大黑天等。
這些都是佛陀涅槃之後,佛弟子為傳法而發展出來的藝術,能夠表現菩薩的法相,令觀賞者攝心,甚至生起感應。
延伸閱讀:
佛教藝術為何有療癒身心之效?它為我們開發內在的覺性,提供一條自覺覺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