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五種積德方法--《佛說諸德福田經》分享(二)

(圖:Pixabay)

上文,筆者分享了兩名親友的親身經歷,一位是患有中風的老人家,另一位是突然暈倒而逝世的好友。他們都不約而同,在出事前做了很多善行,卻突然遇到意外。

在世人看來,他們所做的善事,與得到的結果,令人懷疑世間是否有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不是真的?

的確在世俗人眼中,這些事發生,與心中所想像的結果並不一樣。我們都認為,弘揚佛法、供養僧人的結果,必定是長命百歲,健健康康,不愁衣食。

因此,有很多人都希望多做善事,希望多積福德,將來有好的結果。正如今次所介紹的《佛說諸德福田經》之中,帝釋天與眾多向佛陀詢問的問題一樣:

天帝(即帝釋天)白佛:「夫人種德,欲求影福,豈有良田果報無限,種絲髮之德本,獲無量之福乎?唯願天尊敷揚惠訓,令此愚曚福報無量!」

帝釋天的意思是:世人都希望做好事積福,但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呢?希望佛陀可以教導大眾,令愚癡眾生都能得無量福報。

帝釋天是佛教的護法神之一。在佛教傳說中,他負責統率諸天,也是忉利天的主人。他非常了解眾生的思想,所以才有此一問。佛陀為了回答他的問題,提出了「五淨德」及「七種布施」等。

本文先介紹「五淨德」。

佛陀指出,在眾生之中,有所謂「五淨德」,是積福的好方法,亦即是「福田」。只要「供之得福」,經常使用這些方法,不但可積福,更可成佛,脫離生死。這五淨德就是:

一、「發心離俗,懷佩道故」:發心遠離俗世,不再受世俗的事務影響,心中只有佛法。因為世俗事務煩瑣,生活在其中並不能把心靜下來。要積福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先要把心與心念,從煩囂之中脫離,把心安於現在。

二、「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世俗人太顧及外形,要穿最好的衣服,戴最貴重,最閃爍的珠寶。全身上下都經過悉心打扮。但卻忘記了自己的本質,重點不是外在,而是內心。所以佛陀的第二種方法,就是叫眾人只穿僧衣。目的是不被美麗的外衣分心,要把注意力回歸到內心上。

三、「永割親愛,無適莫故」:這裏所指的,與第一種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要眾人放棄人與人的關係,一心只為求道。當然不是要「斷六親」,只是要眾人把注意力放在修行之上,不要分心。

四、「委棄軀命,遵眾善故」,不惜一切,為引導眾生從善。這裏所指的,並不是偶然幫人,或間中分享佛法,而是要把身驅及性命都放棄,也要勸籲別人從善。而從善的意思,不是做一兩件善事,而是要「心」的改變,一心向善。所以愈壞的人,愈多災難的地方,佛教徒愈顯得重要。

五、「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一心追求大乘佛法,學習大乘,並以它來救度眾生。為何要追求大乘呢?因為大乘是以慈悲、忍辱的精神去普渡眾生。(要分析大乘與小乘或密乘的優劣,並非本文主旨,如讀者有興趣,可以參考其他相關書籍。)

佛陀接著提出七種布施。欲知內容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待續)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