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困難、煩惱、犯錯,是生命中成長的養份 —— 慧光法師勉勵年輕人磨練心智,活出快樂

新冠疫情期間不少人封閉在家,活動停頓,經濟衰弱⋯⋯,這些問題造成個人的煩惱、悲傷,甚至是壓迫。不同機構發表的調查結一致顯示,香港人經歷疫情後的精神健康每下愈況,抑鬱和精神困擾個案增加,當中以年青人較為嚴重。在台灣和尼泊爾積極向年輕一代推動佛教教育的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 3月初訪港,《佛門網》向法師請教,如何勉勵有煩惱和不快樂的香港年青人。

慧光法師分享了他在尼泊爾教授小沙彌有機種植時的一個體會:「泥土上的有機物、廚餘或者是我們棄掉的東西,在腐化過程中都很臭,很髒,沒有人喜歡,人人都想遠離它。但是當它們經歷生物降解後,會轉化成為養份,滲入泥土,滋養植物茂盛生長,綠意盎然,甚至開花結果。生命中的苦也如此,苦,是我們生命的一種禮物。」

鍛煉心智  便有迎刄而解的能力

法師提醒大家不要怕苦,不要怕難。

苦、困難和煩惱,都在幫助我們成長。關鍵是用佛法轉化它們,用智慧和慈悲去慢慢消化,把苦變成生命中一種成長的養份,而不是讓它成為生命的障礙。而法師所說的「養份」是生命的韌力,智慧,對生命深刻的體會和慈悲。惟有用這種正向的態度看待苦難和煩惱,才可以走過去,

他又提醒大家:「在我們的生命裡,好的,是無常,不好的,也是無常的,我們平日要為無常做好準備,不要到無常找上門的時候才去準備。」

如何準備?  平常多修三根,多修佛德。修練清淨心,讓人有更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困難,以及有更多善能量慢慢把負能量轉化。在付出的過程裡,學習貢獻自己和服務大眾。透過發心,用心做功課,便可以磨練心智。 

當有一天遇上苦和困難時,如果我們有強大的心,就能夠輕鬆地走過去。走過以後,同樣的問題就不會再找上門來,因為我們已經學會處理這些問題,以後它就不再是問題。

難,考驗出我們的智慧!

無力感,沒有發展空間,看不到個人前途⋯⋯一些年輕人選擇「躺平」,或者將消極態度稱之為「佛系」,甚至有人選擇輕生。

慧光法師對此回應:如果「躺平」是指消極態度,那樣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而只是不斷延續。「事情不是不能解決,只是我們未找到鍥機,未找到因緣。一定要相信,問題總會過去,往前看,生命需要往前走。」

他說在佛法裡,我們不會有失望或絕望的時候。

「佛法講緣起、空性、因果。所有努力都會有一個結果,沒有事情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必有因有緣。只要我們願意努力,願意改變,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可能性,一定會創造出生命中更好的因緣。因緣,是留給有發心和努力的人的。」

佛法講智慧,在容易、快樂和順境的環境裡,沒有考驗,人不會長出真正的智慧。智慧是需要被考驗出來的。

輕生 是把問題帶到下輩子

在佛教概念裡,生命是沒有結束的。法師謂「生命的功課,若現在不好好走過去,未來也無法走過去。選擇輕生的人,會再次來到這個世界,如果問題是個人的孽力 ,那在下輩子也無法逃避同一問題。」

慧光法師在美國積極推動監獄弘法,因為他相信「如果犯罪的想法和態度沒有改善,他們輪迴到下輩子也一樣是壞人。所以我們應該去關心和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改變生命態度。佛教的慈悲不放棄任何眾生。」

同樣,到貧困的尼泊爾辦學和救濟,「正是因為苦,才需要佛法。正是因為當地人未能夠好好生活,才需要用力去改變。」

努力和強求又怎樣區分?

法師謂,惟有對空性和因果的道理予以肯定,明白了這些道理,付出的努力才會有力,人才有信心去落實。

佛教融入生活  吸引年輕人學佛

慧光法師觀察到,現今的年輕人不願接觸佛教,是因為佛教給他們的感覺太嚴肅,太遙遠,太出世 。

台中菩薩寺的信眾有六七成人是年輕一輩,有賴以藝術弘法的方針。菩薩寺的清水模建築,水泥牆的簡樸現代建築風格,生活化和親切的空間,將佛寺與人距離拉近。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甚至是不信佛的人到訪參觀、「打咭」。

在菩薩寺發生的事,可以在生活中發生。寺裡的活動就是示範,大家可以在家裡應用。菩薩寺又不時邀請文化、藝術工作者主講貼近生活的主題講座,例如今年初就有「AI的慈悲與智慧」講座。

佛教不是儀式,不是宗教

法師又指,佛教教育裡有很多東西被儀式化,要年青人願意學佛,就要把佛法融入生活。他以禪修為例說,「禪修不一定要盤腿坐,禪修的重點是把我們的心照顧好,把心專注在善法。當我們起了一個煩惱,禪就是應用佛法的道理去引導我們起正和善的念頭,而不是在負面的念一直思索。念頭是有能量的,我們重覆思索一件事情的時候,念就會變成一股能量。如果我們在善的念頭方面不斷用功,我們的態度就能夠向正面的方向發展,有正向的思維。」

法師在工作餘暇會喝咖啡,在沖泡咖啡或泡茶的當下,放鬆心情,去覺察自己的念頭和探索內心。他說這種短暫的「空檔」,就在生活裡,都可以成為我們做功課的時間。

菩薩寺參與香港書展,推廣佛教教育書籍。

慧光法師在講課時經常提到,佛教不是宗教。他解釋,根據西方對宗教的定義,宗教是關於人與神或高於存在的一種關係,前設是人沒有辦法自己找到解脫和快樂,只有神才有辦法幫助我們活得解脫自在。而建立人神關係的方法是信仰,透過信仰去建立和鞏固關係,才可得到神的恩賜和得到救贖。

「佛教不關乎我和佛的關係,不會因為我和佛的關係建立得很好,就不必要生死或輪迴。所有煩惱和問題,我還是要自己去面對。」

學習活出快樂自在

佛教跟身心靈又有何不一樣?

法師說佛教是一種生命教育—–佛法道理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認識環境和生命的本質,然後突破各自的迷惘,進而改變行為,活出真正的快樂自在,得到解脫。

佛教講求對個人生命的自我探索,去了解生命本身的價值和實相。「生命的價值是甚麼?」,慧光法師說這問題他沒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由自己創造的。生命本質是「空」的,那不是指甚麼都沒有,而是有着所有的可能性,有待我們去見識它。

「若以追求物質作為得到快樂的方式,那方向和方法就錯了。現代的物質文明已到達高點,我們看到,快樂不是由外在而來的,快樂來自內心。」

要為生命找正確的方向,需要時間摸索,需要佛法的善知識引導我們離惡修善。生活是簡單的事,但過程可不容易,需要我們努力參與在生活之中,並且保持一顆覺察的心,才有體會和學習 。

法師也談到,人生難免有出錯、挫折。「錯沒有不好,錯是告訴我們此路不通, 你要轉彎。有些人堅持直走,不願轉彎,就是沒有反省能力,沒有自我覺察而不能突破。」。

慧光法師十年來為弘法而往返尼泊爾和台灣,中途要在香港轉機。可是因COVID-19疫情的關係,法師四年沒有踏足香港。疫情過後,法師於3月8日和9日來港,在大嶼山毗梨淨院,為香港菩薩寺主持了三皈五戒及大悲懺法會,活動由漢礼協助籌備。法師帶同七位來自尼泊爾莘薩沙彌學院的小沙彌,首次在海外負責侍者、香燈及攝錄等工作。 

延伸閱讀:
辦一所生命的學校,撒播光明種子 —— 慧光法師談尼泊爾辦學工程進度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