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醫佛同緣,佛法為今時所必需,也是醫治身心病的身心醫學

人類歷史上宗教的源起,離不開如何解決人類並不認知的問題,如大自然的現象和人類所要克服的生存危機等,所以從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宗教對醫學有一定程度的重視,特別是佛教。

佛教是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公元前六世紀以前創建,始創者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 c.563-483 BCE)出生於今尼泊爾境內與印度接壤的藍毗尼(Lumbini),是歷史上的人物,藉得注意的是出生時與我們同樣是「人身」。悉達多成「佛」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而「佛」是「佛陀」的簡稱,即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的因緣是因為覺醒自己和所有人都要面對老病死的困擾,他經過六年的修行而成為佛陀,意即解決了老病死的問題,所以釋迦佛被喻為「大醫王」,佛陀的教義被喻為能解救眾生老病死之毒的「阿伽陀藥」,這就是佛教與醫學不可分割的原因。

現代醫學進步,像愛滋病這種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新療法可以使死亡率大幅下降,而取而代之令當代人困擾的則是「身心病」。「身心症」顧名思義為涵蓋「身」和「心」兩大部分,是生理和心理交互影響所導致的疾病。身心症可分為兩大類:一、)身體、生理上有不適徵狀,但沒有器官的病理變化(如皮膚痕癢、尿頻、緊張性頭痛、腸易激綜合症);二、)器官有病理變化,但徵狀主要受心理和外在環境影響(如高血壓、糖尿病、性功能障礙、胃潰瘍)。事實上,身心症的徵狀種類繁多,通常會在患者身體最弱的部位出現或其系統器官發作。引發身心病的主要因素是負面情緒會影響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神經肌肉系統)和荷爾蒙分泌,而研究發現神經、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複雜的交互作用可以引起各種疾病(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或負面情緒(negative emotion),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面對壓力、遇到不幸的事情和價值觀標準偏差等;在佛教的層面,誘發負面能量的主因就是三毒:貪、瞋、痴。《維摩詰經》說:「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來自我們內心攀緣外境所產生的妄念。佛陀在《佛說醫喻經》中告訴我們,如來出現世間宣說四種無上法藥:「何等為四?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如是四諦,佛如實知,為眾生說,而令斷除生法。苦本生法斷故,而老病死憂悲苦惱,諸苦永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為是利故,宣說如是無上法藥,令諸眾生得離諸苦。」處理身心病的醫學叫身心醫學,佛陀以佛法治療眾生貪瞋痴的疾病,經典中喻「佛為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眾生如病人」,依於此義,佛教可以說是廣義的醫學,是治療人生疾苦的良方。

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亦宗教亦哲學,醫佛同緣,佛法為今時所必需,是醫治身心病的身心醫學。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