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一般的習俗,過了十五才可算是過完年了,各處張掛的紅紅彤彤喜慶裝飾及揮春,也在這一天之後被取下。這邊年剛過了,另一邊卻感覺事情卻變多了。首先是山上的屋子有些狀況,需要緊急維修;市區講堂的雜事瑣事一籮筐需要面對,最後再來一擊俗家的俗事,短期內必須抽出時間走一趟。這些事每天接踵而至,需要面對、處理、決定的事由四面八方湧現。時常聽到的是,無法解決的事,就算想著也於事無補,那就暫時放下,說得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事件終究未到明朗化階段,還必須時刻繃緊神經,又要保持以不變的心態,應對萬變的外境,真的是好事多磨。
處理事件的過程中,碰上人事物,尤其是人事方面,他人的思想行為模式若不是按著常理,心中難免會嘀咕,怎麼這樣?只好一次的一次,提起心力勇氣去面對,有時累了就會買塊蛋糕,泡杯咖啡坐在樹下增補胺多酚。當然最究竟還是必須仰靠佛陀的法藥,才是讓自己真正釋懷的善法。就像佛陀在經[1]中對弟子們的提醒:對待惡人的首要態度是自身不起惡心。
佛陀在此部經中,首先引用了一個例子,說到若意外遇上盜賊,又被他們所抓,不要起不好的念頭,應當以慈悲喜捨之善心念,遍滿十方。心就像那遼闊無邊的大地,承載那無論是清潔的或者骯髒的,乃至於屎尿穢惡,皆能堪受。不去分別好惡美醜,也不會起絲毫歡喜或厭惡之心。
除了面對惡人不以惡心回報達寧靜之外,佛陀緊接著在經文中段,引用了船筏作為譬喻,解說善法應捨棄,更何況惡的法。佛說到若人遇到災難,希望盡快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避難。而當此人看到河的對岸是那麼的安穩平靜,就萌起了渡此岸到彼岸的決定。於是此人開始收集木材及草葉,將它們做成一艘竹筏,而此竹船筏最終成功幫助他到達對岸。到達了對岸,此人就想這個竹筏幫了他很大的忙,才能遠離恐怖災難到安樂之所,不應該捨棄此幫助他甚多的竹筏。佛陀就在這時,詢問比丘們,此人需要將竹筏一直帶在身邊嗎?比丘們都異口同聲說沒有需要,應該捨棄竹筏,何必增加自己的麻煩累贅。
經文最後一段記錄,比丘們對於一向所修的善法都要捨棄,不應執著,而存有疑惑。佛陀因此解答說,修行應當依於憍慢而斷除憍慢等種種慢。佛以自己為例子,曾在菩提樹下思惟道,欲界之中誰最豪貴,我當降伏此人。於是佛陀次第降伏欲界之中一切憍慢豪貴,由諸天、人民乃至魔王而震動魔界。
此經中佛陀所說的「船筏譬喻」,也廣泛為其他經典引用。耳熟能詳的有《金剛經》中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終歸一句,佛法是活生生呈現在生活中,碰到了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功夫如何?
[1]《增壹阿含經》卷38〈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43〉(五)(大正2,759c29-760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