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教的人生觀

圖:網上圖片

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了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教是佛陀指導眾生解脫生死的方法。佛以無上的智慧,說有三藏十二部一切教法,以此方法教化眾生,轉凡成聖,離苦得樂,故名之為佛教。

「人」與其他動物有所不同,所謂︰「人為萬物之靈。」人類的智慧是超越其他動物,又因為人間生活有苦有樂,所以在六道中,以人修行最易得道。「生」就是眾生。有三種意思︰一、眾多而生。二、眾多生死。三、眾緣和合而生。「胎生」由父、母、己三緣;「卵生」由胎生再加煖緣;「濕生」由己、煖二緣;「化生」唯己業緣。《楞嚴經》卷四說︰「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人類從少年至壯年,由讀書至成家立業,為衣食住行披星戴月,目的無非要延續生命。但這個生命,總有一日會停止活動,因為凡有生必有死。要想不死,須求無生。

「人生」合起來講,就是人類的生活和生命,究竟甚麼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呢?各人有各人的不同人生觀點,因為有不同的民族、文化、階級、職業和宗教等,各有其人生觀,今略分有八種,依次說明。第一種人是順從命運安排的人生觀。這一種人終日糊糊塗塗地過日子,飯來吃飯,有衣穿衣,大家怎樣生活,他也怎樣生活,別人是這樣生、老、病、死,他也這樣生、老、病、死,認為這是一件平常的事,對於人生既沒有疑問,也不去找尋解決人生的方法,對於生死問題更加沒有甚麼看法。

第二種人是享樂主義的人生觀。這一種人抱著一種放縱尋快樂的態度,有生之年,都不去研究生死,就是國家民族發生如何變化,也不去關心,不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是縱情的享受,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用盡心機,享受快樂。甚或做出對人不利的事,也無所顧忌。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因此,便會造作無邊的罪業,報應遲早要自己承受,別人不能代替。

第三種人是悲觀主義的人生觀。如果生活過得不滿意,就會生起悲觀和憂愁,終日不是怨天,就是尤人。不論對於家庭、朋友、生活、工作等問題,都會生起悲觀來,認為全沒有意義的,因而常生厭世,或逃避現實之念,自苦自困,更甚者可能有自殺的傾向。

第四種人是立三不朽的人生觀。在中國有三不朽說法,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應有完備的人格,立功是對家國天下建立豐功偉業,立言是以思想化成文章傳世。大概中國的志士仁人,大多數是致力於此三不朽,即使勞身勞力勞心,受種種的痛苦挑戰,也在所不計。所謂︰「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這種人的人生觀,主要就是能流芳萬世,名垂不朽。其對社會有一定貢獻,但是對於生死問題就未必能夠解決了。

第五種人是信有天神的人生觀。認為人生以外,有一個創造萬有的天神,人類祖先也由祂創造,世間宇宙的一切,都由祂創造與主宰。這個天神在印度稱為「梵天大神」,在耶穌教稱為「上帝」,在回教稱為「真神」,他們的教徒,認為人生乃為天神的榮耀而生存。因此,這種人就將自己的生死問題,全交付他們的神去解決了。

第六種人是倫理道德的人生觀。儒家有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此行持,小者可以修身齊家,大者可以治國平天下。《孟子.滕文公》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在道德學術方面有所成就,就可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苟能保存人格,他們就以為人生問題都解決了。

第七種人是無為任化的人生觀。道家以為,無為變化,人生來無始,死無終,在此無始無終之中,方生方滅,方滅方生,種種變化,靜觀萬物,任其變化,不加思維。一切無為,故能無不為。《道德經》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要人經常以觀其妙,這樣,人生的問題就算解決了。

第八種人是佛教的人生觀。佛教對於以上七種人生觀的看法,並不太滿意。佛教認為生命是屬於有形相的東西,心念是屬於妄想分別,二者都有生滅。用生

滅法去修,是無法得到無生之理。《楞嚴經》卷四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由於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人既有身,必有痛苦。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佛教說人生有很多痛苦,簡而言之,有八種苦︰一、生苦。人生下來就要受苦,如小孩一落地便哭,因其肌膚柔嫩,接觸外界冷風,猶如刀刺之苦。二、老苦。從少至壯,由壯至老,年齡漸老,髮白面皺,耳聾眼花,牙齒脫落,行步龍鍾,對於人生,已無樂趣。三、病苦。四大不調,疾病交煎,憂切悲哀,輾轉呻吟。四、死苦。或因疾病壽終而死,或遇水火風災橫死。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五、愛別離苦。自己所愛的人和財物,不得共處,生離死別,終歸於空。六、怨憎會苦。自己所怨憎的人,本不願見面,偏偏遇上,而常共處。七、求不得苦。世間一切人與物,心中所愛樂的,用盡心計,求之不得。八、五陰熾盛苦。即色受想行識,不論在肉體和精神上都有苦楚,熾盛是熱惱,如火焚燒之苦。

以上八種苦惱,乃由於前世造了惡因,今生一定要受惡果。古德說︰「善惡到頭終有報,祇爭來早與來遲。」欲想不受苦果,首要不作惡因。究竟甚麼是苦的根源?就是渴愛、欲望、貪婪、愛著。苟能徹底滅除渴愛的苦因,放棄它、摒除它、遠離它、止息它,將一切的欲望消滅了。正念起,妄念除,那就永遠不會再受八種痛苦了。欲想斷除八種痛苦的因,必定要以至誠懇切的心徹底訓練淨化自己,始能獲得自由和解脫。

佛入滅時,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去世後,我等依何而住?」佛答阿難︰「我去世後,汝等應依四念處住。」由此可知,四念處於修道方面,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四念處是︰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因為眾生於色受想行識的五陰中,經常生起四種顛倒:以不淨的色身為淨,以痛苦的感受為樂,以遷流不息的意念和行動為常,以對境生起之善惡心為我。有此四種顛倒妄想,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憂悲苦惱和災難困擾,我佛就為糾正人的不正知見,所以說出四念處的方法,要人審諦觀察:身是不清淨,受是不快樂,心是不常住,法中並非有我。世人果能消除這四種顛倒妄想,一切憂悲苦惱,便不會產生,且可獲得常樂我淨,真正的快樂。

本文原載於《學佛文集(修訂本)》,並見於圓明寺網頁:https://www.yuanmingmonastery.org/blank-8,佛門網蒙圓明寺答允刊載,特此鳴謝。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